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46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23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72篇
武器工业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纳米流体在车用热交换器中的强化传热效果,测试不同纳米粒子体积分数的氧化铝纳米流体在板翅式机油冷却器中的传热和流动特性,并与水、防冻液(乙二醇)及纳米流体基础液体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热交换器中,纳米流体的传热系数明显高于其他3种液体.当冷、热侧介质温度为90和120 ℃时,纳米粒子体积分数为5%的纳米流体的传热系数分别比水、乙二醇和基础液体提高6.52%、18.88%和24.62%;当冷、热侧介质温度为120和135 ℃时,体积分数为5%的纳米流体的传热系数比体积分数为1%的纳米流体提高104.72%.在试验条件下,热交换器的换热量随纳米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流动阻力并未明显增加,初步证明了纳米流体应用于车用热交换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曲轴疲劳裂纹扩展规律测试及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扫频法对柴油机曲轴疲劳裂纹的扩展规律进行实测.该方法以谐振式疲劳试验机为平台,根据试验过程中曲轴裂纹扩展之后谐振系统共振频率下降这一现象,通过系统的扫频试验来动态跟踪裂纹扩展的参照信息.在试样发生断裂之后,再根据断口形貌对裂纹的形态和尺寸进行实测,辅助以谐振系统的有限元模态分析来对裂纹尺寸的确切值进行反推,实现裂纹尺寸的动态测量.试验结果综合反映了零部件的各种结构几何参数、加工精度、强化处理工艺等因素对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通过对4个试样进行测试,发现曲轴的裂纹扩展速率在Paris区呈现三分段规律.根据试件断口形貌的特征,对这种规律性的机理进行推论,认为这种规律是由于在曲轴圆角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下,其裂纹前沿的应力比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发生突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以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驾驶员需求转矩预测,采用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对象车辆进行能量管理控制. 根据驾驶员前一段时间内的需求转矩,可以预测下一时段内驾驶员的需求转矩. 与指数函数预测方法相比,自回归模型在预测步长200步之内的预测准确度比指数函数高. 根据纵向动力学公式,可以由预测获得的需求转矩序列计算获得预测的车速序列;采用线性化处理的方法,将具有非线性特性的车辆模型转化成线性时变模型,采用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进行求解;将基于驾驶员需求转矩预测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和基于规则的控制算法、工况已知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进行对比. 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驾驶员需求转矩预测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与基于规则的控制算法相比,在NEDC、UDDS和WLTC这3个标准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工况已知时的计算结果相比有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用于气动发动机设计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用于气动发动机设计不能获得完整的功率与比功关系曲线,为此对程序中的等级排列子程序和分散性估计方法进行了改进.将两目标优化问题中的性能指标分别定义为空间性能指标和跟随性能指标.通过一个区间分布参数将空间性能指标分成多段,位于同一区段内的个体根据其跟随性能指标的大小进行等级排列.个体间的分散性只根据空间性能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对预先设计的以正弦函数为目标的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验证了改进后的程序能够获得准确、分布均匀的解.与NSGA-II算法相比,改进后的程序用于气动发动机设计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设计信息.  相似文献   
5.
李杰  俞小莉  张鹏伟  刘海军 《机电工程》2011,28(12):1430-1434
为解决车用扭振减振器与发动机匹配实验危险系数较高的问题,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一套车用扭振减振器性能检测试验台.试验台控制系统模拟车用发动机产生扭转振动,通过变频器及变频电机实现了扭振激励的转速、频率及振幅可调.信号采集系统由多路磁电传感器及NI-DAQ采集设备组成.试验台采用高频记数原理,记录测速齿盘旋转过程中每一齿...  相似文献   
6.
混合动力摩托车及其控制电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混合动力摩托车动力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匹配关系。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优工况点附近,当道路阻力增大时,蓄电池驱动电机运转,以补充发动机动力的不足:电机也可作为发电机,以回收发动机过剩的功率:控制电路在蓄电池和电机之间进行直-直(DC—DC)电压转换。根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转换效率高的变换器拓扑,并用软件做了仿真。  相似文献   
7.
气动汽车发动机工作循环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城市污染和石油资源的匮乏使得人们在不断地寻求不用直接燃油或燃气的新型动力机械。气动汽车发动机就是其中的一类,它是以压缩空气、液氮或液态空气作为工作介质,可以实现零排放,是真正意义的环保动力。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压缩空气发动机和液氮发动机的工作循环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不同概念计算了两者的可用能,并着重分析了膨胀初始压力和温度对输出功的影响,还探讨了液氮发动机工作循环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8.
液氮发动机的热力循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单级朗肯循环的液氮发动机效率低和主换热器外表面结霜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等熵膨胀的液氮-甲烷-乙烯-R134a四级朗肯循环液氮发动机动力系统新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液氮在所设计的热力循环下的比输出功比采用单级朗肯循环提高了129%;即便充分考虑不可逆因素的影响,液氮的比输出功也远大于蓄电池的比输出功.由于新系统中最上一级热力循环的温度超过水的冰点,避免了主换热器的结霜问题,同时将太阳热能引入新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动力系统的效率.比较了基于新循环与基于二级布莱顿循环的液氮动力系统,指出在理想情况下两者的比输出功接近,但当考虑压降和温差等实际因素时,二级布莱顿循环的比输出功远小于所设计的多级多组分朗肯循环.  相似文献   
9.
低浓度纳米流体比热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纳米级的CuO、Cu、Al2O3和Al粒子为分散相,以蒸馏水(DW)和丙二醇(PG)为基础液体,制备了体积份额为1~4%的低浓度纳米流体.采用比较量热法测试了不同温度下的纳米流体比热容.结果显示,低浓度纳米流体比热容比基础液体小,并随着粒子体积份额和粒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加和原理计算值小于试验值,不适合预测纳米流体的比热容.  相似文献   
10.
采用耦合传热方法解决在传热数值仿真中对单个零件单独确定边界条件的困难.基于耦合传热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将零件间的外边界条件转变为零件的内边界条件,直接对零件进行耦合仿真计算.传热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分别由工作过程模拟程序和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以柴油机活塞-缸套为对象,采用耦合传热方法对其整体温度分布以及温度随循环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耦合传热方法模拟活塞-缸套间的传热可以大大简化边界条件,同时使传热过程的模拟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