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刘韩昕  马宁 《南方建筑》2024,(4):106-114
为了揭示人地交互情境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差异及内在关联路径。以桂林山水城市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榕湖及叠彩山两岸的三处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地,采用经典量表与皮质醇、睾酮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恢复性效应多维测度方法,对不同行为模式在风景旷奥感知体验下的身心恢复性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1)“旷如”感知有助于注意力恢复,而“奥如”感知则利于情绪恢复;2)私密性活动在生理及心理恢复表现上优于常态性活动;3)旷奥特征感知与特定行为交互影响人群的恢复性,研究得出的显著交互路径分别为:“旷如感知-私密性活动-恢复”路径和“旷奥均衡感知-常态性活动-恢复”路径。通过对滨水空间恢复性体验进行精准化路径评估,为面向高健康疗愈品质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要素导控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日常性"逐渐成为公共生活的主题,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正在呈现出公共与私密的融合与多元化趋势。基于此,文章重点关注城市公共生活的"日常性"品质内涵,并以在高密度城市中越发普及的下沉广场为研究对象,以私密需求与"日常性"的内在原生关联性为理论依据,从"城市家具—空间形态"的互动视角出发,基于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尺寸、形态、位置、尺度四个维度分析城市广场空间形态与典型的私密需求行为表现以及总体"日常性"停留活动表现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并以此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日常性"品质的价值内涵与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韩昕  罗甲  沈竺莉 《新建筑》2022,(5):100-105
私密需求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以其为导向的私密性活动所具备的恢复性功能正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古典园林作为一种普遍认同的恢复性环境,文章主要关注其对私密性活动的促生机制及在园林空间中私密性活动的情绪恢复效应。以苏州网师园为例,对反映被试者恢复性效应的关键生理指标和情绪体验进行全程采样及可视化呈现,重点考察其进行私密性活动时段的数据变化规律,进而对私密性活动所特有的情绪恢复性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并对与恢复性效应相关的私密性活动环境偏好特征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4.
刘韩昕 《华中建筑》2020,38(2):67-73
重点关注当代城市公共生活的"日常性"品质内涵,以私密需求与"日常性"的内在原生关联性为理论依据,从"城市家具—空间形态"的互动视角出发,基于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尺寸、形态、位置、尺度四个维度分析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同典型的私密需求行为表现以及总体"日常性"停留活动表现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并以此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日常性"品质的价值内涵与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中铁建位于苏州明拙政园故址的"抱拙别墅"项目中主题八景的文化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深挖拙政园地脉、人脉及文脉并确立主题,以传承复兴拙政园文脉为主线,将中华经典园林之文化精神继承性地融入当代宅园造景的文化设计之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承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北川地震纪念馆建筑方案设计从思考自然事件入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裂缝"主题贯穿于整个纪念园和纪念馆的空间组织设计,营造出大地撕裂般的地景,将自然灾难事件艺术化地定格在大地之间,以此为每一位参观者留下永恒记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