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6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一个时期,报刊上议论房地产形势的文章很多,而且有许多不同意见。议论多和不同意见多,有利于“兼听则明”和有针对性地深入研讨。现将有关房地产形势几个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本文为第一个问题)和有关辩析意见简述于后,供同志们研究形势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3.
1998年我国发出房改23号文以后,仅仅过了3年多的时间,即2002年,国务院和有关主管部门就发现在我国住房领域里产生了许多突出问题,于是从2002年至2013年,连续发出了8个宏观调控文件。着重地调控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有些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有些城市住房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有些城市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以及有些城市住房投资和投机滥泛等突出问题。十来年,调控的效果很不尽人意,特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1949年至1978年,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处于一种特殊状态的29年。在这一阶段里,房地产(或不动产)这一词汇,在报刊和行文中"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住建部发布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已于今年2月开始施行。施行这个办法,对于规范商品房屋租赁市场,以及提高租房率(指租房住的居民占居民总数的比重),都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近几个月不断有人发表探讨租房率和自有住房率(指居住自有住房的居民占居民总数的比重)的文章。还有人估计,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租房率将达到50~60%。对此,谈一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议论理顺保障房体系的意见较多,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人建议,我国保障房的大体系基本可行,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理顺中低收入者保障房体系上。二是有人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应该集中主要精力,群策群力,如质如量地完成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任务,使之成为完善保障房体系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不宜急于去推动保障房系列化调整,至少应把调整控制在微调或者试点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关于加快建立廉租屋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7月 3日 ,国务院以国发 2 3号文发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 2 3号文 )已经过去两年多了 ,文中提出的建立廉租屋体系的改革 ,进度一直不快。为此 ,根据一年多来的调查研究 ,特对发展廉租屋的问题和如何加快步伐 ,提出以下初步探讨意见。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两年来 ,有关发展廉租屋的问题 ,出现过一些争论 ,碰到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一 )关于廉租屋是否走“回头路”的争论。一种意见是 ,按 2 3号文的规定 ,廉租屋仍要采取公房低租金的办法 ,这是一种必须的过渡措施。另一种意…  相似文献   
8.
友人邀我参加“国五条”有关问题的讨论,借此机会,讲三段参加讨论想要说的话。有关理念及其调控管理1997年下半年,当时的建设部组成了以李振东副部长为组长的房改文件送审稿(即1998年颁布的23号文的前身)起草小组,我是小组成员之一并负责执笔。经过几个月起草过程中的研讨、磨砺和参考一些外国经验,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民在建设中碰到涉及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问题,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候。在这新旧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与同志们共同来回顾城市建设综合开发走过的漫长历程,探讨开拓新阶段的一些重要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一、难于“六统一”的“统建”阶段建国以后,我国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国家在制定基本建设(后改为固定资产)计划时,只计划各个工程项目的定点和投资,并分别按“条条”、“块块”的隶属关系下达。而对于这些工程项目与左邻右舍的关系,与整…  相似文献   
10.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亡20多万人,伤无数,主要是建筑物坍塌造成的。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亡几万人,伤几十万人,仍然主要是建筑物坍塌造成的。面对灾情,无胜悲痛,发人深省。如果灾区的建筑物提高了抗震防震强度,做到中震“无恙”,大震虽有破坏而不致整体坍塌,就可以把伤亡减至最低程度。为此,有必要再次提出,必须树立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