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建筑科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及商业模式的发展,城市不同等级与区位的中心区呈现出发展条件趋同化的倾向。文章通过对南京多中心格局的观察研究,以及对中心服务等级与交通输配体系的剖析,提出城市主中心极化、其余中心扁平化发展的结构特征。同时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不同功能及生产环节布局与流动特征的详细分析,提出集聚与扩散的对流效应,由此进一步分析集散对流效应下多中心格局的演替过程,揭示扁平化与极化共生的结构特征,进而探讨空间网络结构中的等级结构体系及多中心格局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集聚与分散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力廊道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 施,也是影响城市生态景观及开发建设的主 要因素之一,其根结在于电力系统与城市规划 的脱节导致的电力廊道布局的失控。本文以 城市形态的视角对电力廊道布局的影响因素 进行分析,并在深入剖析电力系统与城市规 划不同规划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以矢量栅格 模型为平台的协同工作机制,借以整合两个 学科的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电力廊道的布局 进行评价与优化。该方法打破了两个学科的 壁垒,能更为科学合理地控制电力廊道的布 局,有助于提高布局的网络效率,并能在高效 利用城市廊道的同时强化城市形态特征,规 避对城市景观、生态及开发建设的影响。在 此基础上,以芜湖市为案例,对该方法的实际 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民居作为地区文化及生活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的地域标识性,而村庄内建筑大多为村民自建,由于受施工、材料及建设时间不同的影响,导致其随意性及差异性较大,未能形成统一的风貌,显得较为凌乱、衰败.在长期实践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类型化、模式化的技术策略,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对村庄建筑进行整治,建立设计到施工之间的桥梁,提升整治的效率,以形成建筑与环境相映成趣的村庄新风貌.  相似文献   
4.
亚洲国际化城市大都具有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特征,且中心区存在着规模、等级及形态的较大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规模门槛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在现状调研及数据矢量化的基础上,逐项定量剖析亚洲17个国际化城市29个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对其规模、等级及格局所涉及的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开发强度、街区大小、道路密度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寻其间存在的门槛规律,并对其空间形态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簇群;进而揭示在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的基础上,城市经济等级规模、服务产业业态结构以及交通方式的支持是促使亚洲国际化城市中心区形成门槛特征及不同形态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区在各类发展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了特定的空间形态。本文在对其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同心圆圈层分布规律、自组织竞争择优规律、依轴核延伸拓展规律以及空间不平衡发展规律等中心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对各个规律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尝试探析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空间形态形成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到处显现出城市风貌雷同、特色湮灭、品质低下等问题,如何统筹与实现城市二三维空间的科学布局和精细管控成为了城市设计面临的新课题.项目组本着"全数字化城市设计、大数据三维交互与智能监测、城市设计意图传导转译、全流程智能辅助决策"的技术思路,建立了全数字化城市设计方法体系,实现了城市设计与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提出了城市三维数字沙盘建构技术,解决了多源异构大数据与城市空间智能交互的关键难题;突破了基于多尺度形态谱系的城市设计数字化转译技术,实现了从设计意图到管理语言的无损传导,研制了智能辅助决策的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开展了重大工程项目的 创新应用.本成果的各项创新技术已先后在全国各大工程项目的 规划设计与实施管控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对70%以上的城市设计文本成果转换为无纸化、可视化的三维成果,方案审查效率提升了216倍,管控精度上提升了12倍.为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在全国推广提供示范借鉴,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城乡规划成为一级学科之时,也正值我国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框架,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培养。本文阐述了职业规划师应具备的各类规划编制技术,并结合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式、阶段性特点,相应地将规划编制技术划分为五个技术簇群,并将规划编制技术的培养融入规划教学课程之中,如此既可以丰富既有教学体系,又能建立完整的技术结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构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以促进规划设计技术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按照村镇人 口指标和行政等级指标进行规划和评价,但村 镇两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量和经济体量过小,难 以支撑自洽运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在整个县 域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而县域尺度 较大、人口密度较低,不适用城市生活圈的理论 与方法。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工智能知 识图谱的基本原理,以行政单元和公共服务设 施为实体,运用知识推理技术建立空间邻近关 系、空间归属关系、功能管辖关系、功能替代关 系和兼容配置关系,形成县域公共服务体系的 知识图谱网络,并构建村镇公共服务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发现,从整体关联的视角能够较为系 统地研究村镇公共服务体系,进而指导公共服 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滨湖地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与景观资源,充分发挥其多维度的景观服务属性与价值以实现城湖共荣,是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深度剖析滨湖地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滨湖地区景观服务的多维价值体系,包括生态安全的发展支撑维度、环境品质的发展吸引维度和功能业态的发展导向维度。进而从上述3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多源大数据,对苏州盛泽湖南岸地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雨洪管控的底线、“珠链景观”的特色和城湖共荣的布局等发展策略,并对滨湖地区发展的管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使得城市出现尺度巨大化和空间复杂化的变化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借助GIS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的功能,提出了以GIS平台为基础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分析、等值线分析、空间高度拟合分析、空间波动分析、聚类分析及核密度分析等。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可以更为清晰有效地反映大尺度空间高度、密度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掌握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此外,GIS作为一个开放平台,还有助于空间形态与人流、业态等数据的耦合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