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昆明南站钻孔灌注桩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厚砂层地基中灌注桩基施工的工程特点,并对3种施工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选用优化后的"浅护筒加泥浆护壁"工艺,该方法保证了桩基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同时,对泥浆制备与循环、钢筋骨架制作与安装、混凝土灌注等施工关键技术的控制进行了论述,解决了下穿厚砂层地基中钻孔灌注桩施工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废弃混凝土与废弃砖再生骨料作为轻交通量公路基层材料时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不同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试验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分析了不同骨料配合比、不同水泥用量对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合料的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压回弹模量受骨料种类和掺入量的影响较大,掺入混凝土再生骨料含量越多,其混合料强度就较高;含砖量越大,强度越低,但仍能满足现行规范中对基层路用性能的要求。同一种类骨料,水泥用量越高,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压回弹模量也越大。水泥用量的增加可提高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但高含量的废弃砖会降低其强度。  相似文献   
3.
在软基上修建高速铁路,其桥梁墩台须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满足轨道线路对沉降的严格要求,而新型桥梁基础——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以下简称:格栅式地连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为分析软土地基高铁格栅式地连墙桥梁基础的承载性状,对采用相近材料用量的3种基础形式(群桩与单室、两室格栅式地连墙)进行了两组对比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荷载下,单室与两室格栅式地连墙的沉降量相近,群桩基础的沉降量较大,单室与两室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群桩的116.7%与120.4%;群桩侧摩阻力呈“L”形分布,格栅式地连墙外摩阻力呈不对称“M”形分布,其土芯侧摩阻力的发挥主要集中在墙体端部以上约占墙体深度1/4的部位;3种基础形式的承台土反力及侧摩阻力的荷载分担百分比均较小,基础承载特性均表现为摩擦端承墙(桩);相同荷载下,群桩的单位端阻力大于格栅式地连墙基础,而相同单位端阻力下,群桩的沉降量亦大于格栅式地连墙基础;在软土地基,当不能利用土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时,采用地下连续墙基础替代群桩将会起到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有限元Plaxis软件,对厦深高速铁路潮汕车站的超大面积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进行全断面数值模拟,系统地分析了其沉降变形、土压力变化、桩体受力、土工格栅拉力、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土层的沉降随填筑高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间歇性,沉降主要集中于加固区下面的下卧层中;土压力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并贯穿于整个施工阶段。在竖向,管桩桩体轴力的峰值出现在淤泥质黏土层顶部,而没有出现在桩体顶部;在横向,沿路基中心向外,桩体剪力及弯矩依次逐渐增大。土工格栅的最大拉力出现在桩帽边缘处,桩间的拉力较小,在管桩顶部加设桩帽有助于均匀格栅中的拉力,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桩端土层以下超孔隙水压力随填筑加载而增长的幅度较大,桩端土层以上则较小,桩体有效地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深部较好土层,减轻了浅部软弱土层的负担,从而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吴九江  程谦恭  文华 《工业建筑》2013,43(1):144-149,7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大力发展地下连续墙技术,研发了适用于不同施工场地的工法和手段,在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材料、接头、施工机械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对近年来日本地下连续墙的发展和动向总结的基础上,对日本地下连续墙的发展情况予以介绍:1)地下连续墙的多样化构造形式,其中涉及到了地下连续墙-桩复合地基新型构造形式;2)地下连续墙大量用于桥梁基础的发展状况;3)地下连续墙抗地震液化基础的机理及研究概况;4)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钢制地下连续墙(NS-BOX)工法。  相似文献   
6.
格栅式地下连续墙是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形式,其竖向承载特性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在接触面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接触面参数反演的简化分析方法。然后,基于接触面参数反演方法,利用FLAC3D对日本青森大桥主塔P9基础(六室墙)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的Q–s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所提出接触面参数反演方法的正确性;基础的外侧摩阻力沿墙身在深度和宽度方向上表现为空间差异分布,外侧摩阻力在外墙边角位置处的发挥程度最高,且外墙短边的外侧摩阻力发挥程度略高于外墙长边;由于格室数目较多,六室墙内部土芯应力重叠现象严重,即“群墙效应”明显,从而使得内摩阻力的发挥十分有限;在较大荷载下,端部边角位置处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在基础设计时应引起重视;在加载过程中,基础的荷载传递特性表现为逐渐由“端承–摩擦墙”向“摩擦–端承墙”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