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升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可持续性是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苏南地区居住区园林绿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设计、施工、建设现状到管理维护四个方面构建居住区低碳园林绿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探讨建立一套设计合理的居住区低碳园林绿地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低碳居住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绿地是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居住空间对绿地布局具有显著驱动或控制作用,科学认知两者关系是人居环境理论深化和规划调控的基础。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的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平台,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系统分析国外城市绿地与居住空间研究的进展及动向。结果表明:1)发文阶段性突出,近5年进入集中爆发增长期。发文学科、期刊、学者由环境生态类向公共健康类快速转变。美国是主要发文国家,中国科学院是主要发文机构,地区、机构合作趋势显著增强;2)研究聚集形成5个热点主题:居住绿地环境质量、居民绿地健康效应、居住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绿地生活空间效应和居民绿地环境行为;3)研究转向趋势显著:对象由绿地向“人绿互动”转变,核心由生态效应向社会效应转型,热点区域由欧美向中国等东亚地区转移,方法由试验实证向社会学、医学研究范式转换。以期丰富绿地与居住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为其规划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效能,促进生态福利公平 正义,亟须动态把握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的时空关联特征和协 调水平。基于人口普查、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和镇域尺 度单元,借助灰色关联、耦合协调度等方法,探究了苏州市区 2010—2020年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关联耦合的时空特征。结 果表明:1)公园绿地配置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空间中 人口老龄化、集聚化、外来化、高社会经济属性化程度不断加 强;2)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关联度高,公园绿地享有水平在性 别、本地与外来人口之间相对均衡,但不断趋向于青少年、老 年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及人口高度聚集区域;3)公园绿地与 社会空间高度耦合,整体协调,局部失配,形成“核心区-新 城区-扩展区-边缘区”的空间格局,并具有加剧分化趋势。以 期深化公园绿地布局理论,为优质生态产品高效供给提供科学 依据。  相似文献   
4.
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具有交互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关系,该作用的空间形式及强度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在15分钟生活圈和斑块尺度,借助规划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经验贝叶斯验证的空间自相关和MPI、MNN指数,对南京主城区2004、2012、2017年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关联水平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绿地与各功能空间的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相斥性,强弱分化逐步加剧。(2)在15分钟生活圈尺度,绿地与水域、交通、居住的整体空间相关性最强,与水域、交通的关联性持续较强,与居住则具有一定滞后性。绿地与各功能空间形成绿地核心区、城市核心区和一般发展区。(3)在斑块尺度,绿地与交通、居住、水域、商服的空间聚集性突出,与交通的关联性持续加深加强,其余则有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成果可深化绿地与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理论,为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高效协同发展、宜居美好生活环境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扩展和无序蔓延的不断加剧,使得人们愈加关注城市内外部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外对开放空间的相关研究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通过梳理国外开放空间近10年以来的研究进展,归纳其自然与社会功能价值、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保护规划与评价、设计、格局演变与机制等主要研究方向的动态;总结国外开放空间近今的研究视角、侧重、技术手段、前景等方面的趋向及特点,分析其研究不足,并对未来我国开放空间的研究、发展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我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深刻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 的能力和质量,高度城镇化地区镇域空间尤为突出。以TM/ ETM数据为基础,借助当量因子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基于 镇域尺度分析1995—2015年5个时段苏州土地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草地、 湿地大幅减少,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居于主体 控制地位,水域、耕地主导用地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总量减幅仅为1%,水域增加有效缓冲了损耗;3)水源涵 养和废物处理价值约占总价值的80%,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 值单一且明显衰退;4)镇域空间整体具有不断加强的集聚特 征,局部低值贫瘠区、退化区的“一核两片”和高值核心区、 保育区的“一环一带”格局基本稳定,中心城区-昆山沿线及 周边具有加剧衰退的迹象,过渡区、退化区范围不断强化。基 于时空演化特征提出了分区、分类的管控对策,以期为生态规 划、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城市的景观主体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关键表征,深刻影响着公园绿地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以苏州中心城区为案例地、路网街区为研究单元,从建筑的层数、占地面积、总面积、容积率、密度5个方面,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等方法,深入探究建筑空间对公园绿地分布的影响作用及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建筑空间特征对公园绿地分异具有显著的作用效应,呈现出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占地面积的趋势;(2)数量关系方面,反映建筑绝对数量的建筑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与公园绿地极显著正相关,而反映开发强度的容积率、密度则显著负相关;(3)空间层面,建筑层数整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建筑密度表现为挤压极化效应,占地面积则体现出较弱的正向拉动。结合作用差异规律,从政策设计、修复更新、借力专项规划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针对性、差异化解决建筑空间与公园绿地的局部失衡问题,促进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同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入认知城市功能空间对绿地格局的作用效应, 是促进绿地与城市空间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15min 生活圈尺度单元,利用规划与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数据,揭示 2004、2012、2017年南京绿地格局特征,重点对城市功能 空间的作用效应进行地理探测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 呈现出极化、扩散、均衡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2)交通与 居住功能深刻影响了绿地发展格局,呈强作用、弱带动特点, 水域空间协同可激发绿地增长;3)城市生活服务化转型协同 强化了功能空间与绿地的互作效应,生产功能退化为绿地增长 腾挪了空间。相关规律可望深化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理 论,为城市空间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关系及其演变 特征,是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POI及土地利用 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双变量Ripley''s K函数等方法,以 南京为例揭示了2012、2016、2020年公园绿地、各城市功 能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 地、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古城聚集并向主城外围扩散趋 势;2)主城区范围内,分别以公园绿地视角观察功能空间、 以功能空间视角观察公园绿地,均呈现逐年减弱的聚集趋势, 且距离阈值、变化趋势双向趋同;3)古城区范围内,城市功 能空间在公园绿地周边聚集,除商业、居住空间聚集强度先增 加后降低外,其余均持续增强,而公园绿地在各城市功能空间 周边呈现逐年减弱的离散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为二者高效协同和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 提供科学支撑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