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5篇
建筑科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制备一种绿色乳化剂产品,采用湿法工艺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和β-环糊精(β-CD)为原料成功制备十二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DDS-β-CD)。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DDS-β-CD结构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发现DDS-β-CD的热稳定性与β-CD相比有所降低,但是起始分解温度仍高达225 ℃,满足其在食品、日化、微胶囊等领域的应用;当DDS-β-CD的取代度大于0.198时,所测样品质量分数为6%的水溶液透光率仍可达97%以上。取代度为0.295的DDS-β-CD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6.520,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和乳化能力:泡沫稳定性较好为79.08%;对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的乳化性能分别为991 s和545 s;DDS-β-CD质量分数为0.5%时的水包植物油乳液的起始平均粒径为4.42 μm,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辛烯基琥珀酸酐(OSA)与β-环糊精(β-CD)为原料,采用优化后的非均相反应制备高取代度辛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OS-β-CD).通过FT-IR分析改性前后样品特征峰的变化表明,成功合成出了辛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通过TGA分析发现,改性后样品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但耐热稳定性仍能满足其在多种领域中的应用.与β-环糊精相...  相似文献   
3.
采用湿法工艺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和 β-环糊精(β-CD)为原料制备了十二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DDS-β-CD).通过FTIR对DDS-β-CD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DS-β-CD的热稳定性与β-CD相比有所降低,但是分解温度仍高达225℃,满足在食品、日化、微胶囊等领域的应用;当DDS-β-CD的取代度为0.198时,所测样品质量分数为6%的水溶液透光率仍可达97%以上.取代度为0.295的DDS-β-CD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6.520,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和乳化能力,且泡沫稳定性较好,在10 min时泡沫稳定性为79.08%;对植物油和液体石蜡进行乳化时,乳浊液分出10 mL溶液需要的时间分别为991和545 s;DDS-β-CD质量分数为0.5%时的水包植物油乳液的起始平均粒径为4.42μm,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一种绿色乳化剂产品,采用湿法工艺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和β-环糊精(β-CD)为原料成功制备十二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DDS-β-CD)。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DDS-β-CD结构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发现DDS-β-CD的热稳定性与β-CD相比有所降低,但是起始分解温度仍高达225 ℃,满足其在食品、日化、微胶囊等领域的应用;当DDS-β-CD的取代度大于0.198时,所测样品质量分数为6%的水溶液透光率仍可达97%以上。取代度为0.295的DDS-β-CD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6.520,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和乳化能力:泡沫稳定性较好为79.08%;对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的乳化性能分别为991 s和545 s;DDS-β-CD质量分数为0.5%时的水包植物油乳液的起始平均粒径为4.42 μm,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非均相方法制备了3种不同取代度的羟丙基决明子多糖。决明子多糖经羟丙基改性后,改善了冷水可溶性,胶液透光率可达95%;取代度越大,黏度越大,对质量分数的依赖性越明显;羟丙基决明子能溶于甘油中,取代度越大,溶解性越好,增稠性越强。羟丙基决明子多糖与牙膏常用的黄原胶复配使用具有协效性,当添加质量分数为2%、复配质量比为1.2∶0.8时协效性最显著,其黏度为2%黄原胶黏度的3.5倍、羟丙基决明子的10.6倍;复配体系具有较好的抗盐性、抗酸性,作为牙膏增稠剂使用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6.
岩芯卸荷扰动的声学反应与卸荷敏感岩体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声波测试是工程岩体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将岩体与岩块的纵波波速比的平方定义为岩体的完整性系数。不仅为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而且是现行规范的定义。这是源于如下认识:原位岩体的纵波波速小于其中岩块的波速;岩体越破碎。小得越多。然而。通过润扬大桥声波测试发现。用通常手段得到的大部分岩体的测井波速反而大于岩样波速。对该桥基岩40余个钻孔数百个岩样进行了多种手段的对比研究和综合分析。探讨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及产生原因。进而提出了岩芯卸荷扰动和卸荷敏感岩体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