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2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效率作为建筑实践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长期被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者忽视。与此相应,抗战大后方建筑长期未受学界足够重视。战时建筑讲求多快好省,是研究建筑效率问题的绝佳样本。文章以效率问题为切入点,研究抗战大后方建筑,基于档案查阅和田野调查所获一手史料,梳理抗战大后方化用传统木构的诸多案例,包含不同类型的42款屋架,归纳其技术类型和特征;重点研究位于重庆的三个项目,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其技术特征,以实践逻辑剖析设计者在空间效率、结构效率、材料与构造效率之间的复杂权衡,初步建立起建筑效率理论框架,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建筑的“效率转向”,并指出其当代意义——关注建筑效率的设计思维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建筑技术史视角,以20世纪中叶鄂、川粮仓建筑作为近现代中国粮政管理空间样本,运用建筑测绘、文献查阅与口述访谈等方法,梳理其尚未引起业界足够关注的建筑技术特征。研究聚焦空间效率问题,剖析其建造模式的环境适应性与环境调控的目标针对性,进而揭示穿斗式构架的天然优势,指出这批基于经验体系的粮仓建筑技术水平几乎达到前工业时代的顶峰―本身即“机械”且充盈着“机巧”,却也面临着效率瓶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全面学苏联,建立建筑物理学科并开启环境调控定量分析,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就此来到分水岭,粮仓建筑也相应地逐步引入苏式仓和机电设备,进入机器时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