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未来的40年问,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既来自于老龄人口比例的急剧增加,更来自于未来连续两次基于“核心家庭”成为社会主流、而“传统家庭”逐步淡出的社会结构剧变。针对该问题展开分析.探讨由此引发的城市空间问题以及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回顾"世界城市"(World City)相关理论基础上,辨析全球城市网络(GaWC,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测度的上海在世界城市中的位序"大幅提升"的缘由;进而聚焦于上海新时期建设"全球城市"的区域角色和战略定位,展开上海与伦敦、纽约、香港等顶级世界城市的国际比较分析。具体从城市的全球竞争力机制和发展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旨在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Global City)和长三角构建"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提供思路和指引。  相似文献   
3.
李峰清 《城市规划》2018,(3):109-117
探讨高铁网络支撑下的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通过对"上海-长三角"22个地级市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的追踪辨识,考察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以及具有"商务流"特征人群的规模和城际分布。在此基础上,针对"极化—扁平化"、"时空模型—效用模型"以及"理想模式—内在机制"三对关系展开辨析,据此探讨"高铁+城市群"协调发展理想模式的实证启示。最后对决定"高铁时代"城市群的极化抑或均衡发展的关键机制做出阐释,希冀澄清高铁与城镇化空间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有助于促进城镇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当下大城市房价高企、调控艰难的大背景以及和住房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从重庆市的"组团式"和"低房价"的客观现象入手,通过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历史惯性分析,解析重庆市"多中心"特征下的出行"低时耗"现象的成因;以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红利"与"低房价"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做出解释。最后,基于重庆研究的发现,延伸讨论我国大城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保障住房建设的有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5.
该工程为带斜撑转换的复杂高层建筑,斜撑转换结构传力直接,构造简单合理,斜撑转换楼板及水平拉梁有较大水平推力,补充转换部位的楼板应力分析,对转换结构设置抗震性能目标,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屋面幕墙支撑桁架高达15 m,通过设置竖向平面桁架、平面外侧向桁架及下部水平支撑桁架形成空间桁架,保证水平荷载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6.
“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为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及应对规模增长带来的“大城市病”的战略共识研究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本质涵义,探讨“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及实现“空间绩效”的路径;具体以厦门为研究案例,基于“职住平衡度”、“交通模式”两大要素确定多种规划情景,构建交通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的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分析和解释“空间结构”与“交通模式”的动态关联性与空间绩效.这一方法的应用,可使规划决策的效果可视化,从而有助于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以厦门为研究案例,采用LBS画像大数据和人口与经济普查、居民出行调查等传统普查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职住静态分布和动态关联分析来认识厦门“岛内-岛外”的空间结构和运转特征,测度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空间绩效”并解释其成因机理.研究提出,大城市为应对“大城市病”而实施“多中心”战略,不仅需要在外围地区规划建设足够规模的新城或新城区,使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实现“多中心”,更需要维持组团之间合理的关联强度——如果外围组团的内循环比例提升,则“多中心”结构的“空间绩效”可望提升;而若跨区及向心的通勤比例很高,且以个体机动方式为主导,则原本良好的组团结构也会被瓦解.  相似文献   
8.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和绩效问题研究。旨在阐明城市空间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解释"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和空间绩效机理,并将其运用于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选择。为实现这些目标,以我国大城市"职——住——流"组织作为空间绩效研究的切入点,从"场所——流动"空间的"静态——动态"耦合的视角,分析现实中大城市的不同空间战略及其绩效迥异的成因;基于理论和经验研究,提出大城市空间组织的高产、低熵、稳定和可持续性准则,以用于权衡和选择大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的“三旧”改造是在既有法律框架和格局下,通过“政策创新”对土地开发利益的重新分配的一种城市更新模式,其实质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项目成功实施的核心环节在于形成各方意愿一致的“地方发展联盟”。以广州、深圳等地三年来的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探讨城市更新如何在规划技术上把握核心环节,维护公共利益,促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上述问题的讨论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市转型发展乃至土地制度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的经验研究案例,针对大数据语境下的通勤概念泛化可能带来的偏差进行分析;然后对“通勤”概念作了溯源,分析和提出了“通勤”发生的阈值界定准则;最后通过大数据辅助的实证研究,阐释了在准确把握“通勤”概念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