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8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结合上海市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实际,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叠交隧道近距离穿越对既有隧道以及地表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减小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以及地表变形的影响,须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华电银川供热项目中的供热管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了三维全尺寸流固耦合力学模型,计算了超长大直径供热管道在不同支座间距下的受力、变形与支座反力,并分析了管道不同部位受力与变形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管道的入口端部位受力与变形最大,出口端部位次之,平直段部位最小。然而,支座间距的变化对平直段管道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较大,对入口端与出口端部位的影响较小。另外,支座反力的变化趋势与管道受力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和施工经验可为后续类似的供热管道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庭平 《中国市政工程》2015,(3):56-59,69,115,116
为探讨在特定条件下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近距离明挖隧道结构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以沪通铁路盾构隧道下穿上海市沿江通道越江隧道工程为载体,介绍先期明挖隧道采取的结构加强措施及为后期盾构隧道穿越预留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先期明挖隧道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宜于后期盾构穿越的型式;穿越区域为软土时宜采取地基加固措施;近距离穿越时引起上方隧道结构内力增大,主体结构底板宜加强;盾构穿越通道外侧宜设加强桩基以控制上方既有隧道的变形及减小其附加内力。结构内力计算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以上工程措施既保证后期隧道的顺利穿越,又能将盾构穿越对上方既有隧道的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李庭平  沈水龙  姜弘 《地下空间》2009,5(3):553-556,615
相互交叉的隧道近距离施工中,新建隧道施工必然会对既有隧道造成扰动,当盾构开挖面在既有隧道附近推进时,泥水盾构压力舱内泥水压力的变化会对既有隧道变形产生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泥水盾构在既有隧道下方推进时泥水压力与既有隧道变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的沉降随着泥水压力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实际施工中,为减小此影响应将泥水压力比控制在0.8-1.0之内。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仙霞西路(可乐路-协和路)道路新建工程为背景,针对道路规划红线侵入河道蓝线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一种跨线桥与防汛墙合建的结构形式,并介绍了在既有地下电力管线旁近距离施工时所采用的防讯墙结构形式,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施工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西藏南路越江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新建越江隧道下穿既有隧道(M8线)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及地表变形进行了分析,并对纵向加固既有隧道以减小其变形的效果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新建隧道施工中须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以减小对既有隧道及地表变形的影响;在隧道中心埋深较大的情况下,对既有隧道采取纵向加固措施以减小其变形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相互交叉的隧道近距离施工中,新建隧道施工必然会对既有隧道造成扰动,当盾构开挖面在既有隧道附近推进时,泥水盾构压力舱内泥水压力的变化会对既有隧道变形产生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泥水盾构在既有隧道下方推进时泥水压力与既有隧道变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的沉降随着泥水压力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实际施工中,为减小此影响应将泥水压力比控制在0.8~1.0之内.  相似文献   
8.
双圆盾构纠偏时隧道衬砌的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双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机很容易发生侧向偏转,施工中必须不断地对双圆盾构进行纠偏。然而,纠偏过程往往会对周围环境以及衬砌内力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双圆盾构施工时纠正偏转角引起的衬砌上的附加内力。并将计算结果与现有的计算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施工中纠偏所引起的内力比现有设计中不考虑纠偏计算得到的内力有比较大的变化。而且,随着偏转角的增加衬砌上有些点的内力增大(最大达5~6倍),有些点的内力减小甚至发生符号的反转。由此可知,可靠合理的隧道衬砌设计方法应考虑这种纠偏引起的内力重分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