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德国和中国的农村地区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面临的难点要求相应的发展战略。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如何针对这些议题发挥作用?一直以来,建筑师们出于一些原因,未能给予乡村地区足够的关注,因此现在有必要分析一下两国的情况,寻找将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方式。只有将城市和乡村统一在区域的概念中,才能形成将物质循环纳入空间的设想。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了新的环境,这将逐步导致地域性的消失。建筑师和规划师应该为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做出贡献,出谋划策,同时也积极创建扎根于地域性环境基础的当代设计。设计导则应该是:以尽可能轻地干预来整合尽可能多的当地资源。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张轲作品中的两种设计思路进而讨论建筑表现的相关问题。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建筑师试图展现历史脉络并激发观者的想象。以场地现存条件为改造发生的基础,通过轻粗野主义的物质文化视角,建筑师激起的新旧对话使观者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及思维认知。在西藏的乡野景观中,张轲对当地物质文化中乡土手法的运用,也暗含着一些粗野主义的意味。在这个环境下,他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应用传统手工艺,使得在通过传统技艺寻求新途径时,原有地域文化得到了延续。在各个项目中,张轲对城市及乡村语境所秉承的理念,传达了当下对于身份性的一种探讨。无关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建筑师与工匠及使用者的平等对话,是社会文化信息交流能够富有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聚焦于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回顾1930年代起德国建筑师在中国广州地区的考察、建筑实践以及中国建筑师在德国的经历和回国实践,梳理德国现代主义和“新建筑”思潮传入广州的历史脉络,展示了德国现代建筑思想在广州的传播和中国为适应本土气候和技术条件所做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从未去过上海,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接到了上海一所大学的新校区设计委托。格罗皮乌斯在1946年创办了协和建筑师事务所,这个大学即为新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事务所的项目主管还有诺曼弗莱彻,格罗皮乌斯曾经的学生贝聿铭也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了设计。整个大学校园布局的概念,反映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园林要素,例如中心的人工湖,相互连接的走廊和开放式的长方形庭院组织。这个项目作为格罗皮乌斯设计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没有贝聿铭的帮助.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两人的联手合作是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建筑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媒体对这一新现象的讨论也同样如此。今天,在互联网、杂志、微信、专业建筑杂志或报纸专栏中都有对中国发展的评论,而在20年前,西方媒体对中国建筑未引起任何关注。整个20世纪,中国没有出现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也没有人能够说出一个代表当前设计理念的中国当代建筑。文章关注了这个话题,并将重点放在西方对中国建筑师不断变化的认知上。由于作者参与了这个过程,所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其他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