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5篇
能源动力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效果关系。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最佳药物治疗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符合CRT指征的7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波宽、脑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全因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术后CRT影像指标心脏横径(L),正位(DD1)、左前斜位(DD2)、右前斜位(DD3)时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直接距离,取直接距离最大值(DD);计算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DD/L。根据《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及meta分析疗效评判标准分为显效应答(A组)、有效应答(B组)、无应答(C组)。结果 3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LVEF、6MWT距离均提高,LVEDD、QRS波宽、BNP、MLHFQ评分均降低,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A组患者与B组患者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DD、DD/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0);F检验显示3组患者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DD、DD/L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组DD(P=0.034,OR=0.094,95%CI=-4.546~-0.178)、DD/L(P=0.038,OR=0.088,95%CI= -4.726~-0.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CRT效果相关,CRT术中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DD/L越大,相应临床效果越佳,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是CRT效果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高血压患者胆红素水平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采集82例女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测定其血压、ABI、胆红素水平及血糖、血尿酸等生化指标,并根据ABI值分为2组:ABI〈0.9为A组,ABI≥0.9为B组。采用t检验比较2组各测量指标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分析胆红素水平与ABI的关系。结果 2组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胆红素水平与ABI呈正相关(OR=3.327,95%CI1.139~9.717,P=0.028)。结论胆红素水平影响女性高血压患者ABI,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旋磨术在高危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中应用的经验,分析该技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及近、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30例,其中符合高危复杂钙化病变患者23例。分析术前术后冠状动脉DSA造影资料及临床信息,评估介入术并发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3例患者26处钙化病变均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其中15处(57.7%)、7处(26.9%)、4处(15.4%)病变分别以初始直径1.25 mm、1.5 mm、1.75 mm磨头开始旋磨。23处病变(88.5%)成功旋磨并顺利植入支架,即刻效果满意,无并发症;3处(11.5%)病变未植入支架,原因分别为血管太细、血管穿孔和支架内再狭窄,仅作旋磨术。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夹层1处(3.8%),支架植入后边支闭塞2处(7.7%),血管穿孔1处(3.8%),无复流2处(7.7%)及支架内残余狭窄1例(3.8%)。住院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心肌梗死3例(13.0%),对比剂肾病2例(8.7%)。术后1年随访发现5例(21.7%)心绞痛症状再发,其中2例经造影证实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21例获随访4~60个月,平均(25.5±10.7)个月,结果4例病死,2例再行血管重建术。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安全、有效,术中根据病变特点遵循“磨头更小、推进更慢、分段旋磨”的原则,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8水平,观察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71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5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AMI组),不稳定心绞痛29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21例,另选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8水平。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ACS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ACS组IL-18水平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呈正相关(r=0.266,P=0.003)。结论在ACS患者中IL-18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可作为ACS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住院2周内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情况和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心电图明显改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及改善心电图,治疗期间无严重的出血倾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依据血液流动黏性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具有局部栓塞的分叉动脉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栓塞率为0.25,0.5和0.75时分叉动脉内非牛顿血液的流场分布。在不同栓塞率下,研究了血液流速、血管壁面切应力和壁面压力对非牛顿血液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栓塞率较小时,分叉动脉内血液流动分离小,动脉栓塞对血流分布的影响较小;随着栓塞率增大,分叉动脉的分支处和栓塞处血液流动不稳定增强,分支左侧(Ⅰ)和栓塞后侧(Ⅱ)附近的血流停滞区面积逐渐增大,该处血管壁面切应力与壁面压力变化量急剧增大,血管内皮细胞易疲劳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数值模拟结果与临床病例分析一致,研究结果为临床上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提供参考。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阿霉素所致心力衰竭大鼠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抗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EPO组、心衰组和对照组(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ADR)建立心衰大鼠模型,EPO组每日给予EPO50U·kg-1;心衰组每日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10周。第11周行心脏超声检测并测定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及心肌组织中FasmRNA的表达,Tunel法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心衰组相比,EPO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MDA及FasmRNA的水平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减少、SOD活力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大鼠SOD活力下降、MDA水平升高、FasmRNA的表达及心肌细胞AI指数增加(均P〈0.01)。结论EPO能显著减轻阿霉素诱导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心功能,且此作用可能与氧化应激能力及细胞凋亡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在左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1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结果 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成功率高,10例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完全通畅,椎动脉正向血流方向恢复;局部并发症少。结论 冠状动脉导丝、球囊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并分析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2335例患者的住院随访资料。结果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18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2017例,成功率分别为99.4%、98.5%。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27例,成功率99.6%,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33例,成功率98.4%。围术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60例(6.8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