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87篇
矿业工程   12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对广播同步(PBS)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同步研究的重要协议。无线传感器节点具有体积受限、通信能力有限、存储空间较低、能量有限等特点,对传统的时钟同步协议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算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建立在仅接收端(ROS)同步基础上实现范围广阔的网络同步,并且能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能耗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单簇网络同步的研究,提出多簇网络同步并对多簇网络同步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同步中全网成对选择算法(NPA)和基于组的成对选择算法(GPA)做出研究,并且做出了仿真对比。结果显示:在传感器节点数目较少的情况下,NPA 算法与 GPA算法处理消息包数目的性能几乎相同;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数目比较多的情况下,GPA 算法明显优于 NPA 算法,信息处理过程中大大减少了消息包数目。最后,对广播同步技术在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此算法的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苏祎  田冰  宫晨  曾骁  王宇洁  田乐 《程序员》2004,(6):107-111
感谢我们的父母在非典期间给我们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感谢在开发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所有教师和朋友。感谢参赛的其他队伍,你们的作品和创意让我们扩展了思路。感谢微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向别人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瓶颈节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田乐  谢东亮  韩冰  张雷  程时端 《软件学报》2006,17(4):830-837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瓶颈节点"是指那些由于随机部署的原因而不得不成为连接两个或多个区域的孤立的节点.相对于其他节点,这类节点对网络的生存期有着更大的影响.如何找出这些"瓶颈节点"在图论中是一个找到最小割集的问题.基于实际部署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个新的"准瓶颈节点"的概念,它对网络具有与"瓶颈节点"类似的影响,但是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分布式算法找出来.通过分析和仿真,证明了"准瓶颈节点"对网络行为(包括能量消耗速率、丢包率)的巨大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算法来发现这些节点,并提出了两种有效的解决思路来减小它们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大部分用来传输数据,为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同时不增加数据包的延迟,提出了基于置信因子的数据分发概念。由于置信因子由传感器节点根据所感知的数据产生,反映了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由于设计了一种基于置信因子的发送退避策略和传输过滤器,解决了保证重要数据的优先信道访问权和减少冗余数据传输量的问题。大量仿真证明,这种数据分发机制在减少网络能耗和重要数据的时延方面是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下游的黄河滩地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黄河下游滩区自然环境相对复杂,加之受到防洪政策、农业活动、村庄建设、生产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严重,影响黄河流域的健康发展.郑州黄河滩地公园...  相似文献   
6.
"荒野"(wilderness)是一个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文化概念.对于当代景观设计师或是景观设计先驱来说,荒野一直以来的重要性既在于其与人工景观元素的鲜明对比可以为自然主义植物设计提供灵感,也在于如今为协调城市、城市居民与自然做出的贡献.人们习惯上将城市和荒野视为对立面,因此有必要采取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与城市语境下荒野...  相似文献   
7.
自折下树枝、打磨石块作为武器和工具、烧制黏土作为容器起,人类便开始走向背离荒野的文明之路—城市、农田和园林在化石能源和机械力的推动下,不断取代原生的自然,自然的野性被日益驯化.失去野性的人类变得寂寥而萎靡;于是,野性和荒野如今被重新提起.城市荒野既包括荒野景观,也包括保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8.
科学辨识与主动介入景观的演变是景观设计学领域的重要话题."变"是客观的、绝对的,"不变"则是主观的、相对的.因此,景观的演变是绝对的,但人类对这一表象的衡量则是相对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具备时间维度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和空间维度的稳定差异化表征的"持久性景观",指出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人文社会...  相似文献   
9.
田乐  李宇 《计算机应用》2007,27(10):2461-2463
将日后需要用计算机进行识别的信息实现以水印的形式嵌入载体中,可以不影响载体感官效果,同时使得用计算机识别该载体内的特征信息变得简单可行。针对特定领域提出了实现该目标的一个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算法具有优良的性能,可以快速有效地满足识别要求,识别率很高,同时也满足了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interview, three scholar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China’s urban renewal practice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the context of inventory development. They first reviewed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y of urban space, and pointed out that urban renewals should not neglect the social, cultural, artistic, historical, and ecological qualities of space. They then underscored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will be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urban renewal. They noted that, under the impact of “attention economy” and ”online influence,” urban spatial construction across Chinese cities would be homogenized, compromising the diversity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Nonetheless, urban planners and designers can leverage the online platforms a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resourc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ies, and to foster new urban development paradigms. In addition, the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public should have a greater discourse power in urban renewals, which requires the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Co-building Initiative, and designers’ efforts in promoting relat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end, they discusse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including the outdated urban governance methods, flawed urban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the lack of funds due to 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growth. They also encouraged designers to respond to these challenges with long-term, proactive, and innovative perspectives, truly meeting citizens’ daily needs, improving urban governance methods, optimizing urban renewal mechanisms, and impelling the growth of lo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