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背景下的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引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将对风景名胜区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研究长三角经济腹地由多个景区组成的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转型路径更具有代表性与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区域发展转型的新趋势及转型背景下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其次,针对区内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各景区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提出促进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合理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宝应县运河路滨河绿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西如 《中国园林》2000,16(5):57-59
通过对城市滨河绿带的设计,提出了园林景观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改善生活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平衡,景观优美,建立生态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照“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引入“大地景观规划”手法,将规划范围扩展到整个市域,对整个市域绿色开敞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并以江阴、张家港、昆山、吴江等苏南中小城市为实例,设想建立城镇园林化、乡村花园化、农田林网化、城乡一体全面绿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相西如 《中国园林》2003,19(8):39-41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西校区环境设计,延续与强化校区总体规划设计精神,充分结合校区的地形地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抓住校园文化内涵,将校园精神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各个部分,形成极近自然的丘陵校园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5.
苏秋云  相西如  张梦玥 《园林》2020,(11):76-81
城市水系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深远。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制的改革也使得由绿地、水系与湿地组成的蓝绿空间的系统规划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从水系对城市的作用因素出发,通过文献查阅与归纳演绎,从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风貌、城市人文4个角度,研究水系对城市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泗洪县水系特色,从城市形态、环境、人文风貌3大角度,分析泗洪水资源利用潜力,以泗洪城市水韵构建为目的,提出揽湖入城、制定特色生态水系治理、融合"水脉—绿脉—文脉"等的城市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泰州市参赛的2007年第五届江苏省园艺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通过对方案构思形成过程的介绍分析,探讨塑造特定地域自然文化特征与构建和谐景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设计构思提供了参考。方案以城市关键词凤、水为主,找寻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切入点,形成“水与自然”“、水与城市”“、水与文化”3大主题。  相似文献   
7.
风景区作为国土生态资源空间和独特的保护地类型,其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对古镇型风景区中自然与人文资源并重、游赏与生活功能交织、风景区与城镇用地兼具等现实问题与矛盾,基于多规合一,提出通过确定景源利用导向进行景源评价"合一"、整合风景区用地分类进行用地属性"合一"和建立多措施协同机制进行区域管理"合一",构建以木渎景区为代表的古镇型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古镇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地缘相临风景名胜区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风景资源归类分析、景观要素异质性分析、典型景观风貌特征提取等手段,对该类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的途径作了尝试和探讨,并提出了地缘相临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古黄河风光带是宿迁市的中心绿轴和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传统造园手法、结合园林意境,使这条母亲河融历史、文化、生态、景观于一体。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古镇型景区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要素基础上,通过时间里景区历史文脉的梳理、评析,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2大方面尝试性地总结出历史文脉在同里景区中传承与发展的6大途径:培育自然环境;优化用地结构;保持空间视廊通畅;协调建筑风貌;保护与提升景区风景资源;营造景区氛围、激发活力.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历史文脉在古镇型景区传承与发展的三大思路,旨在使景区文脉得以发扬,中华文明得以彰显,促进我国古镇型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