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  相似文献   
2.
杨俊宴  秦诗文  郑屹  曹俊 《城市规划》2021,45(8):113-116
<正>卢济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杨俊宴:卢老师,您作为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能否谈一谈它是如何起源的?卢济威:国内第一次官方提出开展城市设计,是从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开始的。这场国际竞标一共请了5家设计机构参加,4家外方加1家中方,其中中方设计单位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似文献   
3.
摘要 塑造对城市结构的清晰认知是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展开的基础,但目前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却仍存在精度差、 成本高、维度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梳理中心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城市中心体系主要存在人、地、业 三种形式的表征。运用大数据的空间辅助分析技术洞悉三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能更准确地识别城市中心体系的分布 状态,并根据三要素的分布及强度分级情况,针对中心体系的局部板块进行精细化的剖析研究,多角度阐述了中心体 系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中心,而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支撑的有机整体。尝试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测度 的理论及技术方法框架,并以南京为例探讨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使其在面向不断创新发展的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和实 践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郭恩章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俊宴:郭先生,关于您从事城市设计的经历,能否请您讲一下1980年代被派往MIT学习城市设计的经过?郭恩章:19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关键的十年,百废待兴,百家争鸣,城市建设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1980年代初期,周干峙先生和吴良镛先生先后发表了两个重要的讲话(1)。这两个有关城市设计的呼吁引起了主管单位和领导的重视。到了1985年,  相似文献   
5.
<正>齐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杨俊宴: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起源。齐先生,您投身建筑和城市研究领域这么多年来,有哪些事件对您来说印象十分深刻?齐康:要说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苏州的干将路。当年苏州拓宽干将路,为了留住苏州的老味道,我的老朋友周干峙委托我来做项目审查,让我把握两边建筑的基调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杨俊宴  秦诗文  张方圆 《城市规划》2021,45(10):110-114
杨俊宴:您是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派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城市设计的五个人之一,请您讲一下当时外派的背景,以及您选择研究城市设计方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塑造对城市结构的清晰认知是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展开的基础,但目前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却仍存在精度差、成本高、维度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梳理中心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城市中心体系主要存在人、地、业三种形式的表征。运用大数据的空间辅助分析技术洞悉三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能更准确地识别城市中心体系的分布状态,并根据三要素的分布及强度分级情况,针对中心体系的局部板块进行精细化的剖析研究,多角度阐述了中心体系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中心,而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支撑的有机整体。尝试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测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框架,并以南京为例探讨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使其在面向不断创新发展的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杨俊宴  秦诗文  张方圆 《城市规划》2021,45(10):110-114
杨俊宴:您是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派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城市设计的五个人之一,请您讲一下当时外派的背景,以及您选择研究城市设计方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俊宴  钟舸  秦诗文 《城市规划》2021,45(4):114-118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源于本土需求,引于欧美学界,融汇建筑、规划、景观等多学科,已经成为中央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学科领域。回顾并记录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也能为当下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此,东南大学杨俊宴教授等历时四年,访谈了八位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典型亲历者——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王建国院士、段进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恩章教授、金广君教授,同济大学郑正教授、卢济威教授。他们的忆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面回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缘起、发展与演变脉络,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城市设计口述史。  相似文献   
10.
<正>郑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设计教研室主任,原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俊宴:郑老师您好,能否请您结合个人经历谈一谈,您是如何跟城市设计结缘?郑正:这个应该说很巧。1955年我考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更热衷于考医学、机械这些学科。我堂兄郑鹏是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老师。他回乡探亲,我无意之中从他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张非常漂亮的城市图片,很兴奋,发现城市竟能建得这么漂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