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古建筑中宋式斗栱节点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带有“下昂”。为研究具有这种特征的斗栱节点的受力性能,制作 1∶3.52的缩尺模型试件进行竖向荷载试验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依据宋《营造法式》和实际建筑的 “有昂无梁栿”和“有昂有梁栿”两种类型的宋式斗栱节点模型,设计并制作了以柱头斗栱节点为对象的试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栌斗始终作为薄弱构件首先破坏;下昂与梁栿虽打断了斗栱节点分层叠加,但其依旧能保持良好的整体性;水平荷载作用下单个斗栱节点的倒三角形构造易发生转动,但加入梁栿后,节点的转动受到约束而发生滑移,此时斗栱表现良好的耗能效果,由此说明斗栱节点良好的抗震性能并非来自单个斗栱节点,而是由其通过相互约束协同工作而产生;底部暗销有较强的锚固作用,斗栱节点水平承载力主要由底部暗销的锚固力和柱与斗栱节点接触面的摩擦力组成。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木结构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巨大环保压力及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迫切需求。木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而胶合木结构由于具有绿色高性能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胶合木结构的应用领域涵盖大型公共建筑及桥梁领域,其不仅在发达国家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近年来在中国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大型工程实例;同时,国内的设计和加工水平也在快速提高。最后,指出了胶合木结构在中国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古建筑测绘成果从传统手绘、模型等到现代计算机数字图像的多种表现方式,尤其重点介绍了目前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指出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古建筑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5.
通过4组14个胶合木节点试件的单调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梁柱直榫钢板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表明,胶合木梁柱直榫-钢板节点性能主要取决于木螺钉锚固性能和榫卯挤压变形能力;节点试验初期,木螺钉与木材的咬合力会使节点刚度较大,试验后期木螺钉横纹拔出致使节点承载力降低,由于榫卯挤压使得节点破坏形式为塑性破坏模式;同等条件下,直榫-钢板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均大于胶合木纯榫卯节点,节点承载力和刚度随螺钉直径的增加而增加,随榫头长度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山东鼎驰木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六层办公楼,建成后将成为目前国内最高的木结构办公建筑之一。该项目率先在多高层建筑中采用正交胶合木(CLT)剪力墙,并采用CLT墙体作为防火墙,在结构、消防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成为行业内重要的示范建筑,为木结构装配式多高层建筑的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绿色生态园区的建筑技术集成应用开展了研究,研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新型装配式围护结构、门窗遮阳一体化、立体绿化部品部件、基于BIM的运营管理系统等体系化绿色建筑技术,并进行了集成应用,创建了国内首个绿色建筑主题公园——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实现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可感知、可体验、可复制。  相似文献   
8.
木结构具有环保节能、布置灵活和易于装配等优势.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大跨木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基于已建的大跨木结构建筑,本文总结了现有的大跨木结构类型,并从结构布置、整体构型和基本受力单元3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分析了不同大跨木结构类型的研究进展和关键设计技术,讨论了大跨木结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树形结构是一种新颖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大量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树形结构工程的结构特点,总结了适用于木结构的树形结构特征。采用计算长度系数法对典型树形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结果和参数设计建议。通过对典型树形木结构工程——美国比弗顿图书馆进行结构分析,得到各杆件计算长度系数均满足建议取值,为今后树形木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除了古代木结构建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存在许多木结构承重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抗震设计,抗震性能较差,历次地震也表明此类建筑震害较为严重,往往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经济财产损失.对我国木结构主要分布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着重分析了西南、西北地震高烈度地区的木结构形式,并对木结构建筑的主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