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8篇
轻工业   4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东坡)。秋冬时节,橘林柑园,朱实金悬,繁星缀碧,将大自然装扮得分外妖娆美丽。我国是柑橘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栽培柑橘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夏书禹贡有:“扬州……厥包橘柚锡贡”的记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柑橘的名篇佳句。宋代欧阳修的“嘉树团团俯可攀,压枝秋实渐斓斑。朱栏碧瓦霜清晓,灿灿繁星绿叶间。”将柑橘成熟时的旖旎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唐代自居易的“掩映橘林千点火,苞霜  相似文献   
2.
缪士毅 《烹调知识》2012,(10):10-10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而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糕,一种用稻、黍等米粉蒸制而成的食点,源于上古,《周礼》中的"糗饵"即为出现较早的糕点食品。重阳食糕,古已有之,隋朝杜公瞻注《楚荆岁时记》云:重阳"今北人亦重阳节,佩莱萸,食饵(糕),饮菊花酒。"唐代重阳食糕  相似文献   
3.
缪士毅 《烹调知识》2012,(10):52-53
江南水乡周庄,在诗人眼中是一首动听的诗,在画家笔下是一幅美妙的画。但在美食家看来,这里又是一个令人大饱口福的好地方,因为名闻遐迩的美食——万山蹄,就出自于此。禁不住万山蹄这一美味的诱惑,不久前,便携友人从上海坐火车约2 h直抵江南水乡周庄,去品尝这里的万山蹄。周庄,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4.
“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园霜。”金秋时节,街头又支起一口口大铁锅,灶火熊熊,经此加工的糖炒粟子,甜香飘逸,惹人口舌生津,一品为快。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为山毛榉科栗属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已有2000年以上栽培史。《诗经》就有“树之榛栗”的诗句,《吕氏春秋》也说“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现大江南北多有栽培,其中以河北燕山带和湖南湘西山区最为著名。我国栗子分板栗、锥栗和茅栗三种。板栗有南北之分,北栗果小,皮薄易剥,  相似文献   
5.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冠有“干果之王”、“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原产于我国,已有2000余年栽培史。《诗经》中就有“树之榛栗”的诗句,《吕氏春秋》也说,“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宋代晁公翔赞道:“风韵栗房开紫玉。”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山药和栗子合煮的“金玉羹”。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夏至杨梅满山红”。夏至前后,江南名果杨梅纷纷登场,那圆融融、紫艳艳、水津津的杨梅惹人眼目,占尽风头,撩人品尝。在一些杨梅主产区,采摘杨梅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让人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相似文献   
7.
夏风习习,大自然为人们献出了“瑶池珍品”——桃子,它颜色鲜艳、芳香四溢、丰腴甘甜,时下,正是品尝的好时节。  相似文献   
8.
柚于,芸香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栽培历史悠久.《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经历代栽培.我国柚类品种已达40余种,分布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且以粤、桂、浙、闽、赣等省栽培为盛。柚果呈球形、扁球形或梨形;果皮光滑.皮淡黄或橙色;果肉白色或粉红色。柚子名品众多,如广西沙田柚脆嫩无渣.清甜爽口,饮誉中外;浙江玉环文旦柚浓郁芳香,  相似文献   
9.
蟹是一种颇具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苏东坡称之为“尖团”,诗曰:“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曾几称它为“内黄候”,诗云:“从来叹赏内黄候,风味樽前第一流。”唐彦谦给蟹冠以“蝤蛑”之名,写道:“漫夸丰味过蝤蛑,尖团犹胜团脐好。”而唐代皮日休的“末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用肉中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相似文献   
10.
逢年过节,开个茶话会,大家围桌而坐,把盏品茗,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茶话会,一种以清茶或茶点接待客人的集会,源于古代的茶宴、茶会。茶宴,即以茶来宴请宾客。茶会,是旧时文人约见友朋吟诗作赋、切磋技艺的一种集会。在唐代,茶宴、茶会成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