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巴塞罗那兰布拉斯林荫道是一条享誉世界的街道,文章在阐述其街道区位的基础之上,着重从交通组织、空间要素、街头艺术和环境品质四个方面对其街道特色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国的街道设计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居住小区设计全过程的论述,揭示了居住区的设计程序和过程,着重探讨了理性与意境在设计过程和结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卫坡传统聚落安全功能与社会结构、社会要素之间关系。卫坡聚落从“村落—边界—街道—院落—庭院—建筑”多层次建构了立体防御空间体系,并从选址、空间建构、众神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建构了一个防御范围广、防御力量多样的场域。其物质防御空间置于无形精神防御空间之中,物质和精神结合共同创造了人神共居的“安全之境”。从而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安全防御空间系统,满足卫坡聚落“安家 . 乐业 . 栖居”的生产、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4.
将建筑(内在因素)和环境(外在因素)的具体条件加以综合思考与推敲,即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制宜,方能找到理想的整体空间组合,取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该文以黄河小浪底中心码头设计为例,说明了建筑与景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总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建筑设计作品中自觉融入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的成功经验。从其创作过程 中所坚持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和梳理。发现其在一批见证了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品 建筑设计中,逐步形成了绿色技术与文化艺术交融的应用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认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相结合的建筑创作模式的实现是以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基 础建筑理论为指导,以产学研结合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多专业协同创新的方法体系为保障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芳芳  葛毅鹏  张彩红 《四川建筑》2012,32(3):55-57,60
如何将文学物化为建筑?文章从文字符号、文学情节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逐个与建筑进行相似性分析,而这三方面又是逐层深入的。从文学的角度看建筑,对待建筑像对待文学作品,那么建筑也就具备了文学的意境及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发达国家建筑遗产保护教育体系的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中国高校教育在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国外遗产保护教育的成功经验,建议中国高校应在建筑遗产保护的普及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发展提高,同时对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金元故城的城市格局做了研究,挖掘出故城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分类整理;阐述了故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评估了故城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最后分析了故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均匀设计是一种新的科学试验设计方法,应用均匀设计法设计粉煤灰秸秆复合材料的配合比,研究粉煤灰和秸秆两种材料对抗折强度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法拟合试验数据,得到原材料含量与抗折强度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检验,说明了回归方程的显著程度,试验数据拟合较好,并寻求复合材料的最佳配合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