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宜昌市是位于长江中上游分界线上的一座小城,于1877年成为开放口岸后,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一批适应近代工商业、医疗、教育等需求的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在宜昌落地生根,它们见证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宜昌的发展变迁。对宜昌的西洋历史建筑进行现状调研、评价、保护、再利用,有利于梳理宜昌市城市发展历史。文章旨在通过科学、客观、系统的方法,以宜昌市招商局建筑为例,探索适用于宜昌市的西洋历史建筑评价方法,为今后的相关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析了武汉市空间结构和空气 质量(PM2.5)现状,运用WRF/CMAQ耦合 的方法模拟了2015年冬季武汉都市发展区内 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并从城市空间 结构、用地建设强度、通风廊道三个方面讨 论了城市空间布局对武汉城区空气质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一、武汉城区冬季的PM2.5 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规律,早上8点前后 的浓度最高;二、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存 在明显的圈层差异,由内向外逐渐降低,二 环内的最大浓度是同一时刻全市平均值的2 倍以上;三、分散式布局、高容低密的建设 模式以及引入通风廊道三种方法都能有效 地降低主城区的PM2.5浓度,但分散式布局 和引入通风廊道的方式会在城市局部地区, 尤其是下风方向形成弱风区而造成PM2.5累积,高容低密模式在降低主城区内PM2.5浓度上的作用最为显著,最大降幅可达87 μg/m 3 ,是 兼顾城市发展需求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特殊微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16年及2017年武汉和郑州夏季移动实测数据,探讨不同气候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不同用地属性(商业和住宅)以及不同城市空间形态指标(天空开阔度、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对夏季午后城市热环境形成的影响机理,并基于非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各项指标与夏季午后气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夏季午后,建筑的遮阴效果是对城市气温影响最为关键性的因素。特别是在郑州,建筑密度和天空开阔度2个因素最为关键,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比之下,武汉气温值与建筑遮阴效果的相关性低于郑州,说明干热环境下太阳辐射对气温的高低起决定性因素,而湿热环境下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按照《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宜昌市要加快向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迈进。为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作为宜昌市城市建设的重要拓展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的东山片区,应采用依托、跨越、融合、联动的空间发展策略,即依托老城区、跨越东山、与新区的生态环境融合、加强与主城其他区域的联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