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7篇
无线电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全液压转向系统的主要组成,重点介绍了全液压转向器、组合阀块、单路稳定分流阀、优先阀的工作原理、特点和用途。给出了全液压转向系统的分析和计算的步骤,可作为轮式液压转向系统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装载机铲装作业时所受外载荷大小及变化特性,根据铲斗铰点力与斗尖力关系建立工作装置外载荷识别模型。以国产LW900K装载机为试验样机,提出了三向力销轴传感器法和动臂截面弯矩法两种载荷制取方法,进行典型作业姿态下的载荷验证和铁矿粉物料下的载荷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三向力销轴传感器法和动臂截面弯矩法都能够准确获取外载荷识别所需要的铰点载荷,销轴传感器法结果精度高于动臂截面弯矩法;试验样机工作装置所受大载荷出现在物料铲掘和卸载时刻,测得卸料时的惯性冲击载荷峰值约为400kN;通过雨流计数得到外载荷合力的均值服从正态分布,幅值服从三参数威布尔分布。载荷测试和分析结果能够有效解决装载机工作装置外载荷难以获取的问题,为载荷谱编制和疲劳特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小型多功能工程机液压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该液压系统可实现全轮驱动、车速的无级调节和滑移转向,并备有工作装置预留接口,可快速更换10多种作业机具,适用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4.
滑移转向装载机的转向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利用地面一车辆力学理论,分析了滑移转向式装载机的转向原理,并提出了这种机器的转向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变频器和PLC可编程控制器进行控制,可以将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用作低速大转矩步进电机,文章介绍了这种步进电机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和调试方法.实践证明,用这种控制方法可以完成异步电动机的步进运动.  相似文献   
6.
振动压路机机架的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分析振动压路机时,数学模型大多是将其简化为只有一个车轮,忽略了前后轮在振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机器性能的影响.为此建立了压路机前后轮同时振动时机架的两自由度数学模型,利用机械振动的模态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压路机机架的振动与其前后轮振动之间的一般关系式.证明振动压路机工作时不但前后轮之间的振动是相互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对机器的工作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要消除这种影响,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单振动轮的振动压路机前后轮到机架质心距离的乘积等于机架惯性半径的平方;(2)双驱双振压路机的两振动轮到机架质心的距离都等于机架的惯性半径.  相似文献   
7.
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WBZ21型稳定土拌和机的行走系统由闭式液压系统(见附图)、两挡变速器和驱动桥等组成。液压系统中变量柱塞泵1上的POR阀(压力补偿伺服阀)4是由行走系统(前进时)的工作压力和转子系统的工作压力来(反馈)控制的,当机器在拌和作业中的  相似文献   
8.
轮式行走机械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录平  张志友 《建筑机械》2003,(2):34-36,41
本文利用最优化理论,分析计算了轮式行走机械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问题,并且提出了比较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大型地层变形试验平台,可以模拟地层变形过程,用于研究地层变形对地面上(或地层内)建筑构造物的影响。试验平台的下部有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上面都设置有电动-手动千斤顶,千斤顶上面的面板支座上布置有试验面板,试验土层布置于试验面板上,在土层上(或土层内)设置试验模型。通过千斤顶升降带动试验面板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模拟地层变形。  相似文献   
10.
以内燃机用45Cr钢为基底,通过激光熔覆制得加入SiC颗粒的CoCrFeNiMo/SiC高熵合金涂层,对比分析第1亚层CoCrFeNiMo(S1),第2亚层CoCrFeNiMo与10%SiC(S2),第3亚层CoCrFeNiMo与20%SiC(S3)的组织形态、力学特性与耐磨损性能的差异性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S2与S3试样中除FCC物相结构,还检测到了M7C3成分(M表示Cr、Mn、Fe)。S1涂层和基体间呈现圆弧结构的结合状态;S2涂层纵截面部位形成了良好结合状态;S3涂层中形成了厚度更小的第2亚层,涂层稀释率升高。在亚层内加入SiC后,生成了脆硬性M7C3产物,表现出更高的硬度。S1涂层磨损后发生了明显的磨粒磨损;S2涂层表面区域形成了更深的磨痕,发生了大片脱落;S3涂层形成更多大尺寸析出相,表现为磨粒磨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