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2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概况,通过分析国内外各种常用弹塑性分析软件的优缺点,采用GNASAP和PERFORM3D软件总结了一种快速实现双力学模型弹塑性分析的一种方法,详细介绍其实现的过程、需注意的地方以及应用范围,最后通过对一实际工程建立双力学模型进行弹塑性分析,互相校核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可提高新旧混凝土界面传力的设计方法,提出承载力计算参考公式,可量化计算截面传递界面剪力,通过工程算例深化其计算方法。最后根据一个实际工程应用,验证该方法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新旧混凝土界面,增加界面机械咬合力,可有效提高传力效果,保证结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4.
<正>1电源用HDI(高密度互连)板的产品特点及控制难点随着电源产品朝着大功率、小型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要求电源PCB的尺寸越来越小,密集度越来越高,于是电源PCB逐渐变成HDI设计。但电源有大电流要求,而HDI板的线路厚度又要求较厚,完成铜厚均在80μm以上,因此这种HDI板成为一种特殊产品,在PCB加工方面有较多制作难点和注意事项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分析电源HDI板的产品特点,从电镀、压合、阻焊等工序进行加工控制。  相似文献   
5.
陈银波  苏恒强  陈星  郭铁  郭达文 《建筑结构》2020,50(16):45-51,20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发展,逆作法已日益广泛应用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体系中,可显著降低水平支撑、竖向支撑构件施工技术难度,加快施工速度,并避免上层楼盖模板拆除安全问题,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阐述了钢-混凝土组合核心筒(剪力墙)逆作法、中心岛+局部逆作法两种地下空间新型逆作法结构体系,并通过实际工程介绍新型逆作法多项技术的联合应用,突破传统逆作法技术应用的局限性,较好地解决工程逆作法施工难度大、工序复杂、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难题,为今后同类型项目逆作法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一年来,我厂得到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的大力协助,采用粘接技术修复各种设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掌握,粘接牢固,效果良好。采用粘接技术,可以粘代焊,以粘代铆,以粘代机械夹固,从而解决了过去某些维修设备联接方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简化复杂的维修工艺和机械结构,在纺织机械和其它方面的设备维修、制造中有独特之处和较大的实用价值。下面就粘接技术在我厂设备维修中的实际应用列举如下: 一、捻线机上罗拉的维修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连廊大跨度结构,总结了PERFORM-3D纤维模型建模分析过程和多频段地震波选取方法,并结合国内外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性能评估,分析发现中间钢框架部位抗侧刚度明显弱于两侧剪力墙筒体,而结构层间位移角满足塑性限值要求,整个结构塑性耗能以水平杆件耗能为主,采取有效抗震措施后满足设定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8.
印制电路板设计越密越薄,相应器件的焊盘和间距也越来越小,对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涨缩的管控要求也就越高.文章从任意层互连HDI板生产中影响涨缩的主要管控点做了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9.
针对既有建筑进行大跨度托换普遍存在竖向变形控制难的问题,本文以某一多层建筑为例,提出一种适用既有建筑大跨度托换的主动变形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转换梁进行预顶变形,后张拉预应力,再封闭转换梁与既有承台节点,实现对既有建筑的大跨度主动托换。另外,本文选取一榀典型转换框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计算被动托换以及本文介绍主动托换变形及应力差异,分析表明:采用主动托换方法比被动托换方法能明显改善上部结构附加竖向变形及附加内力,托换后竖向变形在容许值的低值范围,解决了既有建筑大跨度托换竖向变形控制难题。本文提出的主动托换方法可为相似既有建筑的大跨度托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地下室无梁楼板靠侧壁边开洞情况作有限元分析,考虑了四种洞口尺寸对无梁楼板受力影响,总结出洞口加强区域,并给出量化的补强措施。分析表明,开洞位置周边板内力与原楼板受力有较明显差异,开洞后垂直洞口方向弯矩增幅较大。洞口越小,受力变化不一定越小,尚需根据洞口尺寸、边界及位置等因素作进一步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