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建筑科学   1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陈如连 《地基处理》2006,17(1):59-61
1983年某学院新建初期,对“性质不好”,厚度大多小于2m的圆砾层(非古钱塘江冲积层),能否作预制桩的持力层有不同的看法。施工时的控制贯入度为大于50击/10cm,连续出现三次,或第二次大于80击/10cm。施工后约1/5的桩未达到上述要求而进入强风化凝灰岩中,其贯入度很难达到上述要求,为此在另一幢进行桩的静载荷试验。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小应变”方法提供桩承载力仍处于“摸索-研究”阶段,大胆应用于工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对“小应变”方法中涉及桩静载荷试验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静载荷试验第一阶段的Ks值不能确定桩的承载力 Ks值不是定值,其与地层结构、土的性质、桩身刚度、桩径、桩长及试验方法(包括停歇时间)等因素有关,它是在不同位移条件下,各土层的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的发挥程度和条件的综合反映。同一根桩在桩顶沉降很小时,使不同的发挥程度和条件的差别缩小了,  相似文献   
3.
4.
<正> mm,K_f=1.89,K_b=2.31的条件,P_f=101.1t,P_b=24.9t,P_α=136.0t。两者的P_α一致,其它的桩也是如此。容许承载力相同,计算各异,实际上不存在安全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关于“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的受力性状”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第 5期刊登了“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的受力性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 ,现提出以下几点与原文讨论。 (1)原文以最大加载值为极限承载力 ,原文图 1(a)Q -S曲线以及表 4~ 7,均未到极限承载力 (笔者确定 ,或按 94“桩基规范”C .O .10 .2条 )。浙江“建筑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10 -1-90 (试行 )第 9.0 .6条四的规定是在“有条件下解决工程上的应用” ,它肯定比极限承载力小 (笔者认为 :该文 4桩再加两级荷载也不会出现Quk)。桩静载荷试验确定的Quk 比两倍设计值大 3 0 %~ 5 0 %也是常见的 (桩底沉渣  相似文献   
6.
7.
小议土中单桩的桩尖承载力兼议桩指标的取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如连 《地基处理》2001,12(4):56-59
  相似文献   
8.
陈如连 《地基处理》2004,15(1):62-65
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JB10252-2003(以下简称规范),2003年10月1日实施。规范中9.5.10.7-2规定: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和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计算:  相似文献   
9.
国内桩基规范中qsk的差别不大,而qpk的差别则很明显,主要是由于收集试桩资料的实际条件不同所致。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下文简称规范)5.3.1条对用经验式估算Qu k有明确规定。勘察单位大多依据5.3.5条的规定确定qsk,qpk并估算Quk,当估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较  相似文献   
10.
陈如连 《地基处理》2004,15(2):68-71
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03规范),是对“建筑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90规范)修订而成。反映了十余年的技术进展,总结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实践经验及有关理论研究和试验成果(规范前言),使有些内容更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