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东海大学规划案是华人当代建筑史里独特且可遇不可求的孤立事件。究其原因,一是业主是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有丰富的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又有能力寻求各方捐款支持;二是天时地利,集结了三位当时最杰出且亲炙格罗皮乌斯教诲的建筑师——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三是摆脱了可能较为制度化与保守的华人社会,来到边陲之地——台湾。这样的时空背景造就了早年东海大学在前后两阶段的特殊成果。文章对张肇康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与特殊贡献深入分析,着重空间布局与建筑语言的参涉来源,以及如何改编与调配来自托马斯·杰弗逊的校园典范及日本传统建筑的语言,最后也试着揭示具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所必然产生的悲剧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轨迹,潜藏在其中的张力也是历史引人入胜之处。  相似文献   
2.
作者接续了对张肇康东海时期作品的分析,文章接着研究其在后东海时期的作品,台湾、香港、纽约都曾经是张肇康工作的地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属性也成为激发他建筑创意的根源.文章按张肇康作品设计的时间顺序讨论,如台大农业陈列馆、多福大厦、陈树渠纪念中学、太平行大楼、嘉新大楼、士林牧爱堂及新丰高尔夫俱乐部等,试着揭示张肇康从东海时期到...  相似文献   
3.
东海大学早年规划设计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其建筑语言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亟待寻求新的可能性。1959年年中张肇康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他苦心经营、投注心、力的东海大学,陈其宽则接受吴德耀校长的邀约创办建筑系。此时贝聿铭已表明除教堂外,不再参与东海大学其他建筑的规划设计事务,因此留在东海大学的陈其宽就有机会展现他个人对建筑的看法,开启了"游"与白墙诗意的第二阶段。从1954年的女生宿舍规划与1956年纸上建筑的青年中心竞图中就已看到陈其宽日后多数作品的创作母题,即"游"与留白。陈其宽从自己钟爱且不受限制的中国现代绘画实践中获取灵感,再转译到建筑,从1959年的校长公馆一路实验到1963年的艺术中心,共5件作品,可算他职业生涯的啼声初试,成果辉煌。文章将集中论述校长公馆、招待所与女白宫,旧建筑系系馆与艺术中心将留待第四篇专栏文章与路思义教堂、双曲抛物面的议题合并讨论。  相似文献   
4.
东海大学校园建筑在早期经历了第一阶段张肇康略带灰色的素朴风之后,建筑语言开始发生演变,其中一条路径是陈其宽在1959年校长公馆所开启的白墙诗意实验;另一条路径则是双曲抛物面,具体成就集中在倒伞状结构的运用。文章集中讨论了第二条路径,首先爬梳了双曲抛物面在西方的起源与运用,其次探讨了其对这批华人建筑师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如何通过新技术来亲近华人传统的空间氛围,从1956年年底路思义教堂开启的"堪脑伊"曲面实验,到1958年张肇康学生活动中心计划案的伞形结构,再到1961年陈其宽的建筑系系馆以及1963年的艺术中心伞形结构的付诸实现,展现了参与者的无穷创意。在这一过程中,与贝聿铭、张肇康、陈其宽熟识的王大闳在1960年亦大胆提出了在中庭设置伞形结构的故宫博物院计划案。  相似文献   
5.
张肇康在经历了早年飘浮不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后,1975年重回香港,并独立开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城市风貌急剧变化,许多值得保存的传统遭到破坏,兴起张肇康调研传统民居的意图.张肇康带学生进出中国多个省份共达73次,记录了中国传统民居鲜活且具生命力的地区特色,这份调研显得格外不同的原因有三:一是张肇康不像布鲁诺·陶特是用西...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爬梳中国教会大学在空间规划上的历史演变,特别聚焦在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协同建筑师事务所(TAC)主导的华东大学规划案(1946—1948年)及贝聿铭领军的东海大学规划案(1954—1963年)。这两个规划案涉及了如何将现代的观念置入华人校园,传统中国园林与合院又如何与西方最前卫的观念对话。这是一场不容易的战役,看似是在封闭校园里的战役,其实所呈现的观念在任何华人社群的地方都值得参考。因此,我们试着揭示规划设计背后的历史脉络与复杂性,并分析其不断挑战自身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了陈其宽东海与后东海的重要作品后,文章刻意将陈其宽几所大学校园规划另列篇章讨论,按时间顺序有:中央大学(1968年)、交通大学(1976年)、中央警察大学(1977年)、中山大学(1980年)与侨生大学(1984年)等五座大学的规划设计,其中有完整实现的,如中央警察大学与侨生大学,也有局部实现的,如中央大学,也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