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30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62篇
矿业工程   8篇
水利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无机物质量不变出发,在考虑降解率与密度变化的情况下,围绕垃圾土的密度、质量与体积三者关系,结合由自配试样进行降解试验获得的降解率规律,推导了垃圾土一维降解压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降解压缩量与初始时刻有机物的体积百分含量、降解率及初始高度有关,且成正比关系。利用该模型对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降解沉降量进行了计算,可以看出降解沉降量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在填埋初期降解沉降速率较大,随着时间推移,降解沉降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从宏观的吸力控制型直剪试验和微观的土体颗粒结构2方面入手,对路基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吸力效应进行了研究。在不同吸力和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完成4组剪切试验,并选取2种不同含水量的同类型土样进行结构扫描。研究结果表明,与粘性土不同的是,当粉质砂土含水量逐渐降低时,土体基质吸力对土体抗剪强度的贡献效果并不是一直增加的,而是存在一个峰值。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土体微观结构以及所含水分的存在形式所造成的。另外,土体所处的应力环境也会对土体强度的吸力贡献情况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重力坝坝基的软弱夹层强度.对于河床两岸的软弱夹层,可以直接取样进行强度试验获得强度参数,而深埋河床底部的软弱夹层,不能直接取得试样进行强度试验.为了获取河床坝基底部不同埋深的软弱夹层强度参数,通过现场和室内完成的大量抗剪强度试验、含水率与塑液限测定及压缩试验结果,建立强度参数与性状指标(w/wP)的相关方程和正应力与性状指标的相关方程,从而求得正应力与强度参数间的计算关系式.通过有限元计算获得河床坝基底部各软弱夹层不同深度处的正应力,求得对应软弱夹层的强度参数值.  相似文献   
4.
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论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辨证地看待目前城市地下窨的开发利用,以人为本,着眼未来,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且合理适度地综合立体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由于高地应力的存在引起现场直剪试验试体剪切面上初始应力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7.
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深入分析影响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并划分危险性等级.评价过程中首先确定了不同降雨情况下指标体系的动态权重系统,然后应用“梯形”隶属函数公式和专家经验赋值法分别测算连续型和离散型指标的隶属度,最终通过所构建的3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8.
岩石非线性拉、压蠕变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岩石单轴拉、压作用下加速蠕变曲线的幂函数拟合分析,推导了二元件黏塑性蠕变模型中黏性元件的非线性表达式,并将建立的非线性黏塑性模型与Burgers蠕变模型串联建立一个新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拉、压蠕变模型。分析显示该模型能够描述岩石在直接拉伸、压缩作用下的衰减蠕变、稳态蠕变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结合对重庆红砂岩单轴直接拉伸与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通过Matlab编写Quasi-Newton优化算法(BFGS)实现了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拉、压蠕变模型的参数辨识,辨识参数相关性系数平方R 2均在96%以上。将模型与修正西原模型比较发现非线性黏弹塑性拉、压蠕变模型线型吻合程度均高于修正西原模型,表现出拉、压蠕变特性的适用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模型描述岩石拉伸以及压缩蠕变特性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从岩体的强度预测出发,引入了“代表单元集合体”的概念,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并假定“代表单元集合体”服从H-B强度准则,从而确定岩体的m、s值,克服了利用RMR评价体系与H-B结合确定m、s的弊端。经验证,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