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基于钻井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生产测试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白垩系营城组—登娄库组含油组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特征以及烃类生成、圈闭演化和石油充注过程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分布在营城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丰度达到优质生油岩级别;原油具有轻质、高凝固点和高蜡的特征,与营城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储集层包括登娄库组砂岩和营城组砂砾岩两套;直接盖层为登四段泥岩。石油于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期生成,分别于嫩江组沉积期和古近纪—新近纪聚集成藏。圈闭经历了营城组沉积末期、泉头组沉积末期和嫩江组沉积末期3期演化,形成构造和构造-岩性两类油藏。稳定的构造背景、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近距离运移、晚期充注为油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认识双城地区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次研究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断裂特征及典型构造,研究形成机制,探讨构造形成期次与成藏期的匹配关系,明确勘探方向。结果表明,双城地区经历了营城组末期挤压、泉头组末期走滑和嫩江组时期抬升三期改造作用。其中,泉头组末期走滑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了以NNE、NW向断裂为主的一组共轭断裂,且在走滑构造带内部的不同方位具有不同的次级应力,形成一系列走滑伴生构造,兼具张性、压性的不同性质,其中NNE向断裂具有压性应力性质,与其伴生均为正向构造,而NW向断裂为张性应力性质,与其伴生均为负向构造。通过热史模拟表明双城地区在青山口组末期进入生烃高峰期,晚于泉头组左行构造形成时期,结合构造性质和成藏条件,明确了三个NNE向构造带为近期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深化松辽盆地登娄库组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认识,以沉积相带研究为基础,利用双城地区登娄库组的岩心、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粒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储层的沉积学、岩石学特征,并结合地史分析,探讨双城地区登娄库组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为15%~20%,渗透率一般为(10~500)×10~(-3)μm~2,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分选中等,储集条件较好;登娄库组经历了冲积扇到三角洲的沉积充填序列,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河道砂体内,渗透率与体积分数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储层空间主要以原生孔隙为主,随着青山口组末期区内烃类的大量注入,形成大量的次生溶孔,有效改造了储层空间。研究成果可为下步双城地区的井位部署及松辽盆地深层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矿物组合、岩芯观察、测井资料及地震属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芳38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物源方向、沉积旋回划分及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位于南北方向物源交汇处,以北部方向物源控制为主;在精细小层细分对比基础上,扶余油层组可划分为3个油层组17个小层35个时间单元;本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前缘亚相沉积,分流平原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河道、分流间泥4种沉积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泥3种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该区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油藏表征是对油藏的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表征,建立反映油藏构造、沉积、流体等特征的三维油藏地质模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油藏表征多学科的综合提供了最好的工具和强有力的手段。国外这方面的商业软件较多,国内也推出了许多软件。这些软件的共同特点是能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地质研究提供的各种数据,进行油藏表征,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能以二维及三维等多种方式显示其中的各种动态及静态参数分布。现在各国都在发展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三维油藏描述软件,它具有多种插值方法(尤其是随机建模算法),预测能力强,充分考虑地质专家的经验和各种约束条件,功能强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