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客车设计相关法规,考虑到制造工艺性和轻量化要求,对承载式车身6大组成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结构设计,并在UG NX5.0中建立了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将该数字化模型导入到ANSYS12.1软件中,就弯曲、扭转、紧急刹车等不同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以检验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是否满足工程应用中的强刚度条件要求,也为改进设计中有的放矢的提高其结构强刚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本文构想在横沙东滩开展上海深水新港的规划建设,并推动现有港口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回顾、分析、对比和总结我国各大港口及国外主要港口建设机制的成功经验,从效益及可行性等方面,为构想中的横沙深水新港实施市场化的建设机制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建设"上海自由港"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含钼铀矿石碳酸盐含量高的特点,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碱法浸出工艺条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拌碱熟化柱浸工艺,能较好地实现矿石中铀、钼的提取;钼浸出率可达90%以上,铀浸出率为85%左右;浸出周期较常规碱法缩短了60d。  相似文献   
4.
一些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它们的降解产物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而具备了应用到人体内的条件.在现代药荆学中,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为载体的避孕剂,栽体材料在体内能够降解,并且降解产物可以被排出体外.综述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避孕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微生物浸矿强化技术在浸矿菌株驯化、生物反应器研制及浸矿过程方面的应用状况及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广东某铀矿山尾矿库废水中铊元素超标的问题,开展了氧化沉淀除铊的工艺试验研究。小试结果表明:通过石灰中和控制pH值在9~10,氧化剂用量为2 mL/L,处理后废水中铊含量可降至0.5μg/L以下,满足广东省地方标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流程运行稳定,除铊效果良好,出水铊含量基本保持在1μg/L左右,吨水处理试剂成本约为0.99元。此工艺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可行的废水处理工艺,可作为其他铀矿山含铊废水处理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张巍  杨丹  杨立群  孟舒  李淼 《化工新型材料》2014,(9):144-145,148
系统研究了ε-己内酯与DL-丙交酯共聚物(PCDLA)在磷酸盐缓冲液(PH=7.4,37℃)中的降解性能。用失重率、分子量、热学性能等指标对降解性能进行评价,并对PCDLA8020薄膜表面形貌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随着PCDLA共聚物组分中DL-丙交酯含量的增加,降解速度明显增快,这为PCDLA共聚物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具有LQG控制器的主动悬架半车模型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达朗贝尔原理建立半车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进行主动悬架LQG控制器设计.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对应的系统仿真模型,采用白噪声路面输入后进行该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并将主、被动悬架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被动悬架主动悬架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增塑剂TOTM的清洁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性炭纤维负载的SnO作反应催化剂 ,合成了偏苯三酸三辛酯 (TOTM)。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的影响。通过选择反应条件和合理控制反应终点 ,省去了粗产物中和、水洗和脱色过程 ,避免了产品损失和废水、废渣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echnical content and focus of ISO/TS 7352,Freight Container-NFC or/and QR code seals,which is a project carried out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submitted through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AC).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will greatly enhance container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