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矿业工程   11篇
轻工业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了用球径半理论公式计算磨机内球荷尺寸组成来改善磨矿产品粒度组成,提高磨矿产品粒度均匀性的方法. 以某铜矿为研究对象,根据待磨矿石的矿岩力学性质以及磨机的相关参数,用球径半理论公式精确计算出磨机的球荷组成,即m(Ф70):m(Ф60):m(Ф40):m(Ф30) =20:30:20:30.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推荐球荷的磨矿产品细度和粒度分布的均匀性明显提高,其中磨矿细度(-0.074 mm)、中间可选粒级(-0.02+0.01 mm)、易选粒级(-0.074+0.01 mm)的含量分别增加了5.49、1.67、3.51个百分点,磨矿技术效率提高3 .29个百分点. 球径半理论公式考虑因素较为全面,改善磨矿效果作用明显,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优化介质制度提高磨矿产品粒度均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精确化装补球方法来优化洛钼集团选矿二公司万吨车间磨矿产品的粒度组成,推荐采用磨矿介质尺寸配比为?100∶?80∶?60∶?40=20∶30∶20∶3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推荐方案进行磨矿试验时,与现场方案相比,+0.20 mm产率降低了9.8个百分点;-0.074 mm产率提高了10.65个百分点;中间可选级别0.20~0.010 mm产率提高了9.13个百分点;中间易选级别0.10~0.019 mm产率提高了8.32个百分点,全面优化了磨矿产品的粒度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冬瓜山入浮颗粒粒度较粗且粒度组成分布不合理问题,基于磨矿产品的粒度分布及矿石力学性质对磨矿介质配比进行调整以优化入浮颗粒的粒度组成,结果表明:冬瓜山一段磨矿介质尺寸方案为m(φ60):m(φ40):m(φ30):m(φ25)=40:10:30:20,采用推荐方案可提高磨矿产品中-0.1+0.01 mm颗粒产率2.28%。推荐方案与现场方案磨矿产品经一粗两精两扫的浮选闭路对比试验,推荐方案铜精矿回收率90.11%,较现场方案提高1.34%,精矿品位提高了0.94%。对浮选尾矿筛分并检测分析可知推荐方案磨矿产品在-0.1+0.01 mm颗粒中铜的回收效果优于现场方案,利用推荐的介质配比方案优化磨矿产品粒度组成,有效提高了冬瓜山选铜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冬瓜山铜矿难磨多金属矿在磨矿中存在的磨矿产品粒度分布"两头多、中减少"现象,进行了优化补加球制度改善磨矿效果的工业化试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在磨机补加球制度优化后,磨矿分级溢流-74μm含量增加5.65个百分点、-10μm过细粒级含量降低2.86个百分点,-150+10μm易选粒级含量增加5.76个百分点,磨矿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改善,使后续选铜回收率提高了1.05个百分点,达到了改善磨矿效果提高铜回收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星塔金矿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短圆柱型磨矿介质(铸铁段)和钢球对二段磨矿效果进行了对比磨矿试验,最终确定了选矿厂Ф2.1 m×3.5 m溢流型球磨机的初装介质尺寸组成m(35×40)∶m(30×35)∶m(25×30)=30∶30∶40。在相同的磨矿条件下,铸铁段Ⅰ的磨矿产品中+0.15 mm过粗粒级、-0.01 mm过粉碎粒级产率比最佳钢球配比的分别低0.77百分点、0.15百分点,-0.15~+0.01 mm易选粒级和-0.074 mm产率比最佳钢球配比的分别高0.92百分点、0.54百分点。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铸铁段后磨矿细度增加4.90百分点,金回收率提高0.77百分点,金精矿品位增加13.0%;铸铁段因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细磨介质在选矿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安徽某铜矿石为低品位斑岩铜矿,为确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1粗3精2扫流程、二步法选铜流程、二步法选铜优化流程以及二步法选铜+中矿再磨优化流程4种不同工艺的连选试验,最终确定浮选工艺为1粗3精2扫原则流程.连选试验最终获得的铜精矿含铜17.11%,铜回收率87.43%;铜精矿中的金、银含量分别为1...  相似文献   
7.
8.
对三道庄矿区五种不同岩性钼矿石在进行物相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浮选钼的试验,主要研究了钼矿石的矿物组成和辉钼矿的嵌布特征以及磨矿细度对选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石中的辉钼矿主要呈薄膜状和叶片状,属于中细粒分布,且分布不均匀,因此采用"一段粗选、一段扫选"的浮选试验流程,得到最佳磨矿细度为65%。将实验室结论应用到工业化试验中,磨矿细度提高了5.09个百分点,电耗降低了1.12 k Wh/t,钢耗降低了0.0305 kg/t,钼回收率提高了0.83个百分点,钼精矿品位提高了0.7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研究武山铜矿矿石力学性质确定匹配的磨机球径与球比,有效优化磨矿产品粒度特性的方法。在武山铜矿矿石普氏硬度系数均值为7.8,泊松比均值为0.224的条件下,进行推荐方案Φ100:Φ70:Φ50:Φ30=15:25:30:30和现场介质配比方案Φ100:Φ80:Φ60:Φ40=30:40:20:10的对比磨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推荐方案粗级别( 0.20 mm)产率比现厂方案降低5.76%,磨矿细度(-0.074 mm)、易选级别(0.15~0.019 mm)和可选级别产率(0.20~0.010 mm)产率分别提高了11.17、7.63、3.52个百分点,达到了优化磨矿产品粒度特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实验室中进行球磨介质研究与优化的方法。以精确化装补球理论基础为依据,根据所选矿石的力学性质,精确地计算出初装球的球径和球比,最终确定了70∶50∶40∶30=20∶30∶20∶30的磨机初装球比方案。该方案与现厂方案相比,磨矿产品细度显著提高,而且产品粒度组成趋于合理,进而提高了浮选过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