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0篇
矿业工程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云南某地高碳氧化铜矿进行浮选实验研究,原矿含Cu 1.52%,氧化率48.06%,含Ag53.1g/t、C0.59%.采用脱碳-浮选和直接浮选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直接浮选工艺较合理.闭路实验获得了铜精矿产率4.24%,含Cu 33.46%,铜回收率为82.97%;含Ag 924 g/t、银回收率为73.78%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2.
某低品位云母—长石型铷矿原矿品位Rb_2O 0.11%。为了回收该铷矿资源,采用浮选回收含铷长石、云母从而回收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通过云母和部分易浮长石混合浮选—难浮长石浮选的闭路试验流程,可获得混合精矿品位为Rb_2O 0.3106%,回收率为54.24%,长石精矿品位为Rb_2O 0.2311%,回收率为37.08%,总铷精矿品位为Rb_2O0.2725%,回收率为91.32%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某微细粒难选次生硫化铜矿石进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次磨矿、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的闭路试验流程,可获得铜精矿品位为24.10%,回收率为86.79%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4.
刘新  张凌燕  李向益 《金属矿山》2014,43(5):105-109
黑龙江萝北某鳞片状低品位石墨矿石矿物嵌布关系复杂,矿石硬度较大。为确定该资源的节能、高效开发利用方案,对有代表性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在粗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0.06%的情况下,以石灰(1 000 g/t)为黄铁矿抑制剂、煤油(460 g/t)为石墨捕收剂、2#油(70 g/t)为起泡剂进行1次粗选,粗精矿经5阶段再磨再选(最后一次再磨产品为2次连续精选),中矿1直接抛尾,中矿2、中矿3合并返回粗选,中矿4~中矿6返回与精矿1合并入再磨2的闭路流程处理该固定碳含量为13.12%的石墨矿石,可获得固定碳含量为97.50%、回收率为90.63%、-0.074 mm占76.70%的优质石墨精矿,达到 GB/T3518-1995中石墨精矿最高质量等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试样取自内蒙古包头市某地低品位微晶石墨矿,原矿含固定碳6.45%,红柱石8%~10%,目的矿物石墨与红柱石嵌布粒度差异大,石墨嵌布粒度细,为微晶状;红柱石嵌布粒度略粗,晶体中含碳质包裹体,部分红柱石晶体有蚀变现象。脉石矿物云母、石英、黄铁矿含量高,为难选矿。经选矿工艺研究,确定了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五次再磨六次精选的石墨闭路选矿流程,获得最终精矿固定碳含量90.80%,回收率82.21%;石墨尾矿中的红柱石回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石墨浮选提纯过程中中矿处理方式主要根据中矿连生体的含量和对精矿质量要求而定,目前常见的石墨中矿的处理方式主要有集中返回、循序返回、单独处理、多种处理方式联合工艺等四种方式。随着石墨资源富矿、易选矿越来越少,贫矿、细矿、难选矿的选别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多种处理方式联合工艺将成为处理这类贫、杂、细石墨矿中矿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云南永善金沙厂高镁低硅型中低品位胶磷矿,经"一粗两精"反浮选开路工业试验流程选别后,获得磷精矿产率57.24%、P2O532.11%,磷回收率82.46%、脱镁率86.26%的较好指标,为今后日处理1600t的磷选厂改造和生产指导提供了技术支撑、储备,也为同类磷矿山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磐石地区隐晶质石墨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磐石地区隐晶质石墨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在确定最佳粗选条件基础上,采用3次再磨4次精选开路试验,最终使石墨品位由62.33%提高到81.70%,回收率为42.63%。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某低品位难选胶磷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YY作为正浮选捕收剂、CF-813D作为反浮选捕收剂、通过常温正反浮选工艺,可获得磷精矿P_2O_5品位29.86%、P_2O_5回收率78.88%的技术指标。磷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均较低,主要是因为胶磷矿集合体嵌布粒度很细、与脉石矿物嵌布关系复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