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目的:探究工业SO2排放与煤炭生产、消费存在必然的联系。研究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物理学重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特征显示:西部煤炭生产、煤炭消费量和工业SO2排放量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三者增长率均呈现多波峰“M”状波动。2)重心轨迹显示:工业SO2排放轨迹呈现为“倒L”型,煤炭生产和消费轨迹呈现为“J”型。(3)综合对比发现:煤炭生产从源头上影响工业SO2排放,煤炭消费从空间上影响工业SO2排放,为消减工业SO2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在优先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比重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对煤炭生产过程的管控。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压煤村庄搬迁基础上构建压煤村庄搬迁理论模型,并选择大同和皖北矿区压煤村庄搬迁进行绩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理论分析判断,我国压煤村庄搬迁主要有城郊社区型、矿村结合型和中心集聚型三种模式,并根据时效性划分为生存型、效益型和发展型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二,绩效评价显示,搬迁后压煤开采利润高于搬迁费用12.28亿元,居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值提高,节约土地713.03hm2.  相似文献   
3.
土地退化作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难题,一直引起政府广泛关注,尤其是矿区土地退化问题更为突出,也是学者研究热点和政策治理难点。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选择乌海矿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理论分析判断,西部矿区土地(草地)退化是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水资源、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和矿产开采、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等人为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自然环境变化是其退化的外部条件,人为经济因素往往是驱动其退化的内因;第二,实证结果显示,引起乌海矿区草地退化的前三位驱动因素分别为经济发展与煤炭开采、地区水分条件、地区干旱程度,其弹性系数和影响敏感度分别为-0.138、0.016和-0.017,验证了理论上的分析判断结果;第三,深入分析发现,乌海矿区土地退化对各指标的敏感程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0.174)、固定资产投资(-0.174)、煤炭开采面积(-0.173)、人口数量(-0.173)、煤炭开采量(-0.158)、日照时数(0.127)、降水量(0.069)、城镇化率(-0.059)、平均相对湿度(-0.043)和年平均气温(0.031)。由此建议,矿区土退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政策创新方向,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和限制煤炭开采面积及产量等调控其主导驱动因素,从而扭转矿区土(草)地退化日益严重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资源开发重心西移,西部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却与全国发展态势背道而驰不断衰退。鉴于此,论文构建改进后的Solow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以西部8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重点揭示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规律。结果表明:定性上,西部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存在正相关关系,定量上,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驱动因子各异,但整体上对能源消耗依赖性较强、科技进步率低、规模报酬递减。由此判断,西部资源型城市应立足本底条件和资源特性,把握城市发展阶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2)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梯度分级,苏南基本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等级,苏中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苏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等级。(3)高度耦合协调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约为1.2:1.0:2.0;中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0:1.0:2.8;低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8:1.0:3.8。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各地级市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