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0篇
金属工艺   61篇
机械仪表   43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3篇
武器工业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QSn7-0.2锡青铜为试验材料,以减薄率、道次分配比、一道次进给比和二道次进给比为试验参数,设计正交试验,以成形件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为评价指标,利用Simufact软件对二道次错距旋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Taguchi方法分析仿真结果的信噪比,优化试验参数,得到各参数对滑动轴承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的影响程度顺序与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Taguchi方法可有效降低工件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提高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2.
金属丝网减振器非线性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某金属丝网减振器非线性特性,建立兼有干摩擦和线性阻尼特性的混合型阻尼模型,根据数学模型与实测数据的误差最小对所建模型的参数进行了识别,最后得到了模型中的待识别参数.结果表明:所建的数学模型比较合理,能够合理反映兼有不同性质阻尼的滞后非线性特性.  相似文献   
3.
4.
5.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测量旋压件轴向不同位置处的内、外径值,获得了旋压件内径扩径量、外径偏差、壁厚偏差沿轴向的分布规律,并由此得到了工艺参数对旋压件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筒形件错距正旋成形过程中,进给比对旋压件内径扩径量的影响最大,减薄率次之,随着进给比和减薄率的增大,最大内径扩径量减小,较小的径向错距有利于减小最大内径扩径量;工艺参数对旋压件外径偏差和壁厚偏差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随着减薄率和径向错距的增加,外径偏差和壁厚偏差均增大,旋压件底部和口部位置处的外径偏差和壁厚偏差随进给比的增大而增大,旋压件中部的外径偏差随进给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6.
对锡青铜QSn7-0. 2强力旋压成形过程进行了不同进给比、首轮压下比和轴向错距下的有限元仿真模拟。利用田口算法对仿真结果进行了优化,得到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内径公差和圆度误差的影响。利用数控强力旋压机对锡青铜QSn7-0. 2进行了强力旋压成形,并利用圆度仪测量了旋压件的内径公差和圆度误差。结果表明:当进给比为0. 6 mm·r-1、首轮压下比为50%、轴向错距为4 mm时,强力旋压连杆衬套具有最优的内径公差和圆度误差。各工艺参数对内径公差的显著影响顺序为:进给比首轮压下比轴向错距;对圆度误差的显著影响顺序为:进给比轴向错距首轮压下比。  相似文献   
7.
运用I-DEAS 11软件对柴油机附件托架进行了实体建模,并用化圆为方的方法对其模型进行了简化,对简化和未简化的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比较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单元尺寸定义为15 mm时具有最佳的有限元求解精度,但由于单元尺寸较小而造成求解规模增大,致使整机的有限元计算成本增加,故采用单元尺寸为20mm进行整机有限元分析,具有较高精度且能保证工程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8.
依据声强法的测量原理,对某直列四缸柴油机进行声强测量研究,得到该发动机整机噪声分布的声强云图,确定该机的主要噪声源位置.  相似文献   
9.
以锡青铜连杆衬套为研究对象,通过Deform-3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单一因素工艺参数试验法和正交试验优化试验方法对发动机连杆衬套的温挤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摩擦因数、温挤压速度、温挤压温度等参数在温挤压过程中对挤压力、损伤值的影响规律和显著性影响。利用极差分析得到了两组最优的温挤压工艺参数,并通过数值模拟两组较优解对挤压力、损伤值的影响规律的对比,最终得到一组最优解,即摩擦因数为0.1、温挤压速度为5 mm·s-1、温挤压温度为700℃。根据连杆衬套温挤压试验验证了使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能够制造出表面质量高的成形件。  相似文献   
10.
强力旋压成形工艺的轴线直线度误差对采用该工艺生产的连杆衬套的产品使用可靠性有很大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获得了以减薄率、进给比、首轮压下比、主轴转速为试验因素,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为评价指标的试验数据。基于试验因素和评价指标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4-10-2的三层神经网络结构模型,得到了减薄率、进给比、首轮压下比、主轴转速和轴线直线度误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用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并将预测值与仿真值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连杆衬套强力旋压轴线直线度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