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化学工业   9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3篇
水利工程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动汽车这种双向能量交换型负荷接入配电网背景下,提出了计及用户与电网之间电能双向传递的最大供电能力(TSC)计算模型。首先,基于负荷时序特性建立了包含负荷可持续中断供电时间和响应费用约束的柔性负荷需求响应模型。然后,提出了能计及双向能量交换型负荷需求响应的TSC模型和计算方法,以量度需求响应费用与TSC之间的量化关系。最后,通过算例计算了不同响应费用约束下的TSC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单向能量交换型负荷以负荷削减方式参与需求响应,双向能量交换型负荷以放电方式参与需求响应使TSC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2.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和水下不分散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和水下不分散剂试验研究的介绍,重点讲述了不同施工条件下水下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的抗冻性是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混凝土含气量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抗冻性;用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Ⅱ级粉煤灰、水胶比0.50,粉煤灰掺量50%,控制混凝土含气量5%可以配制出90d令期抗冻500次的碾压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该类型泵是针对煤层气井在排采过程中大多采用丛式井,开采井斜度较大,常规泵下井后阀球开启不够及时,煤粉等固体颗粒进入井筒后容易造成卡泵、砂埋管柱;煤层气井产气后气体也会对抽油泵有影响,导致排采效率下降、气锁等问题,研制的煤层气井专用斜井防气泵,该泵具有防煤粉与防气体影响的双重作用,可以防止停抽时煤粉卡泵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通过环形阀进行气液置换,保证游动阀开启及时,减少气体的影响,提高排采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煤层气井的排采初期,利用大泵小油管抽水是降低开采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修井作业中,研制应用大直径抽油泵的抽油杆与大泵柱塞对接专用工具是实现安全生产、清洁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煤层气井新型卡爪自锁式脱接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它集对接、脱锁与一体,具有超强承载、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现场应用表明,该脱接器在煤层气井中对接脱锁率高,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
长庆油田以低渗、低压、低产为特点,本文分析在当地使用的渗透储层的石油压裂技术,同时也介绍安全环保的石油压裂技术。  相似文献   
8.
井下失火是空气钻井或空气雾化钻井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在空气钻井中钻遇的任何油气层,均有可能发生井下燃烧或者是爆炸.由于井下条件的复杂性,对油气产层油气成分、位置、产量、井下循环系统压力分布、温度分布;井下异常高温源的位置、温度;井下钻具与岩屑碰撞产生火花,岩屑与岩屑互相碰撞产生火花等等因素的难以确定性,使井下失火爆炸问题的理论分析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燃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相邻采空区厚黄土层采煤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以燕家河煤矿8211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了静态和动态地表沉陷变形特征、移动角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结果表明:由于相邻采空区残余变形和厚黄土层荷载作用,地表下沉量大,移动影响范围广,最大下沉速度系数为1.638,最大下沉速度为31.8mm/d。在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中,活跃阶段约占总时间的38.7%,地表沉陷量约占最大下沉量的95.9%,受厚黄土层影响,衰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工作面启动距为100m;工作面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为224.3m,滞后角为67°46′;走向和倾向拐点偏移距分别为-92.5m和197.2m。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都对水力压裂技术研究时间较长,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该技术是综合了流体力学、石油地质学、固体力学和化学等学科的一个综合采油技术.本文首先研究了低孔低渗透油气层压裂的思路与成果,然后又对低孔低渗油气层压裂选井选层及评价进行了研究.为了提高压裂选井选层的准确性并克服往常由于人为因素参与造成不确定性与不精确性,研究出了一套低孔低渗透油气层压裂配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会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