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在ArcGlS8.1软件系统平台上,通过分析四川郫县土壤耕层1981年93个样点和2002年46个样点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该县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郫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81年的26.4gkg-1增加到2002年的28.2gkg-1。其区域变化差异为:东部略微下降,中部与西部增加。近21年来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仅少量增加,而黄壤则增幅明显。距成都市区的远近和推广秸秆还田程度是引起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四川农业大学1990年以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体现以及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是必须解决好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并提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中间试验,使科技成果尽量作到成熟和配套是基础;建立和完善支撑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载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是关键;加强领导、完善管理制度是保证;加强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是动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形模型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0~40cm)介于2.903~3.005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东北方的中江县最大,西南方向的温江区和双流县次之,北方的绵竹市最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是反映土壤质地的一个较好的指标,重点反映粘粒含量,其次是粉粒含量.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很好的表征平原区土壤化学、物理性状的变化趋势,可以作为评价土壤结构、土壤肥力诊断的一个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成都平原主要水耕人为土为例,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典型采样、土壤详查、环境调查和室内理化分析,按照土系划分指标的稳定性、差异性、主导性及综合性等原则,对样区水耕人为土的土系进行了具体划分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四川丘陵区暗紫泥、灰棕紫泥、棕紫泥和红棕紫泥4种主要紫色土电导率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四种主要紫色土的平均电导率为185.62±44.33μScm-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pH和容重与土壤电导率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容重与土壤电导率呈极显著相关,土壤有机质和pH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必由之路,坚持、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未来土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社会燃烧理论可引入到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之中,是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与发展的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不同钻井液体系水基钻井固废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及资源化价值,以1个页岩气平台和2个常规气钻井单井的不同井深聚合物和磺化体系水基钻井固废为对象,系统分析其矿物组成、结构体系、理化性质和污染特性,并运用能值理论,系统、定量地衡量水基钻井固废土地利用价值。结果显示:各井段聚合物和磺化体系水基钻井固废含有大量成土元素和矿物,且质地属于砂质壤土或壤质黏土,结构及养分基础良好;水基钻井固废的浸出液COD值和石油烃含量等污染物指标超过相关标准,但均可通过降解去除;能值价值分析显示土地化利用方式相比于制备烧结砖方式,生产效率高,对于社会和环境资源依赖性低,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研究表明,页岩气和常规气田不同体系的水基钻井固废土地利用可行,在能值价值方面,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化价值优于制备烧结砖方式。 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与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必由之路,坚持、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未来土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社会燃烧理论可引入到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之中,是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与发展的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水基钻井岩屑处置方式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填埋处置和两种资源化利用处置(制备烧结砖、土壤化利用)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处置1m3水基钻井岩屑,填埋方式的环境影 响值为3.58×103,制备烧结砖为1.19×103,土壤化利用为-1.99×102,填埋的环境影响最大,土壤化利用的环境效益最好;三种处置方式各因素对加权综合指标的敏感度分析表明,填埋方式的水泥消耗值最大,为99.40%,制备烧结砖方式的煤消耗值较大,为63.12%,可通过工艺调整减少煤添加量、处置尾气和增加岩屑添加量来降低其环境影响;土壤化利用方式的秸秆消耗值较大,为99.40%,可通过改进处置工艺来减少秸秆添加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