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1篇
原子能技术   4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1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尾矿库周围环境中污染物生态转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某尾矿库周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U、^226Ra、Th及非放污染物Mn^2 、Cd、Cr、Pb在农作物和水生生物等介质中的浓集情况进行了现场研究,给出了相应的污染物生态学转移系数Bv和Bp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在核素迁移试验现场进行的黄土包气带水分运移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果。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建有一座 9.0 m深的负压计观测竖井和二个 2 8.0 m深的中子仪测管。分别采用 WM- 1型负压计系统和 IHiii型土壤中子水分仪测量黄土剖面的基质势和含水量。一组负压计和中子仪测管在天然条件下测量 ,连续观测 2年多 ,用于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另一组测量停止淹灌后的水分再分配过程 ,连续观测 7个月 ,用于非饱和渗透系数测定。结果表明 :(1)降雨入渗主要影响深度、蒸发影响深度在 1.0 m以上 ;(2 )水分运移可分为 4个带 :1.0 m深度以上为强交替带 ,含水量、水势和水势梯度随时间变化快、变幅大 ,液态水的运移比较明显 ;1.0~ 7.2 m深度上为含水量和水势随时间变化小的弱交替带 ,除黄土颗粒大小变化较大的深度处 ,一般来说 ,水势梯度方向单向向下 ,其中 :含水量和水势在 1.0~ 1.6 m深度上随时间变化较大 ,液态水的运移也比较明显 ;在 5.0~ 7.2 m深度上 ,水分变化很小 ,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液态水的运移很不明显 ,微弱的热水汽扩散显现出来 ;在 7.2~ 2 3.0 m深度上 ,含水量除在黄土 -古土壤 -钙质结核层组合交界处有变化外 ,其余则基本保持与黄土颗粒大小变化相对应的稳定状态 ,为水分运移的传递带 ;2 3.  相似文献   
3.
黄土包气带土壤水特征曲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择德  程金茹  邓安 《辐射防护》2000,20(1):101-106
本文主要介绍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野我试验场从地表到潜水m深范围内46个土芯样的水特征曲线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永兴  郭择德 《辐射防护》2000,20(5):257-260
放射性核系在岸边、滩涂带的沉积,将会对有关公众构成内、外照射,这是滨海核电站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的照射途径。本文改进了U.S.NRC提出的简单的沉积模式,用量纲分析法推导出了核素从水相向沉积相的转移速度Kc的解析表达式,之后论述了在实验室内用模拟垂直湍流交换系数Kz的谐振装置估测Kc(Kz)的方法,最后提出了用于实际厂址环境影响评价中相关参数值的获取方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两组土样分别采用溴离子 (Br-)、3 H作示踪剂的示踪渗透实验 ,测定了土样的有效孔隙度 ,分析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认为引起两组实验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实验土样是带负电荷的黄土颗粒 ,它对溴离子 (Br-)有排斥作用 ,而3 H不受这一作用的影响 ,因此溴离子 (Br-)在相同介质和水头差的作用下运动得比3 H略快  相似文献   
6.
尾矿库中U、Th和226Ra在亚粘土层的垂向迁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某铀尾矿库运行了31年后,取库底下方的亚粘土样,测量了从库底迁移的U、Th和226Ra的比活度分布.为研究其迁移规律,还测量了尾矿的颗粒分布、不同颗粒尾矿中核素的比活度和浸出因子、核素在亚粘土层的分配系数等参数,并采用一维对流弥散模式拟合得到核素在亚粘土层中比活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矿泥是尾矿中的主要成分,其中的核素比活度高于矿砂;而浸出因子则低于矿砂.库底下方天然的和建库时人工铺垫的亚粘土层对三种核素具有较强的吸附滞留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核素的垂向迁移;U、Th和226Ra在亚粘土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62、1.3×103和9.8×102 mL/g,在库底下方核素比活度降到本底水平的距离,U为1.2 m,Th和226Ra为0.2 m.  相似文献   
7.
237Np、238Pu和241Am在包气带黄土中迁移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237Np、238Pu和241Am在包气带黄土中迁移的模拟实验方法和结果.实验土柱尺寸为φ280 mm×1200 mm,示踪源层由示踪核素的硝酸盐溶液与石英砂(40~80目)混合后风干形成,尺寸280 mm×5 mm,核素迁移实验在喷淋(5.5~5.6 mm/d)条件下进行.对于237Np在土柱内垂向分布和迁移速度,实验期间用γ谱仪进行柱外直接测量.同时在实验进行1073 d和665 d后分别对1#和2#土柱中的237Np、238Pu和 241Am进行解体取样测量.经1073 d,237Np、238Pu和241Am在1#柱内比活度峰位分别向下迁移3.25、0.25和0.25 cm,其平均迁移速度分别为3.03×10-3、2.33×10-4和2.33×10-4cm/d.经665 d后2#柱内三种核素比活度峰位分别向下迁移1.25、0.25和0.25 cm,其平均迁移速度分别为1.88×10-3、3.76×10-4和3.76×10-4cm/d.237Np、238Pu和 241Am三种核素的比活度分布质心在1#和2#柱内分别向下迁移2.79、0.73、-0.09 cm和1.48、0.41、-0.27 (1073 d)和2#(665 d)柱内 237Np、 238Pu和 241Am垂向扩散参数σx(t)分别为1.29×10-3、9.86×10-4、5.03×10-4和2.00×10-3、2.12×10-3、1.08×10-3 #cm;在1cm;其延迟系数分别为1.03×103、3.93×104、3.18×104和1.17×103、4.25×103、6.45×103.由于石英砂和黄土是两种不同介质,在示踪源层处核素比活度分布呈现"低谷"现象.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本工作是用一个自行设计的大面积薄窗、多丝、流气式正比计数器,在未经处理的待测水样的上方,对水中的α或β放射性进行直接测量。由于省去了制样过程,不但避免了物理、化学制样上的麻烦和制样效率的修正,而且能较快给出结果,可能实现即时显示,这对安全监测特别重要。但相对于浓缩制样来说,它的灵敏度较低;本工作只适于测量比放较高的水样,对α大于10~(-9)居里/升,对β大于10~(-10)居里/升。对实现废水中α或β的连续测量本文亦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85Sr 在黄土包气带中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示踪试验和环境模拟实验是核素在地质介质迁移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对85Sr在黄土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场示踪试验在A、B坑(天然降水条件)和D、E坑(喷淋条件)中进行,模拟实验用2号和4号土柱作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非饱和条件下,黄土对85Sr有较强的吸附能力,85Sr的扩散参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大.试验还发现,85Sr在同一黄土介质中的延迟系数Rd并不是一个常数.由试验数据经拟合后可以看出,85Sr的延迟系数Rd随水流速度u(亦即随土壤含水量θ)的增加而增大,但小于由分配系数Kd按Rd=(1+ρKd/θ)导出的Rd计算值,并且,由Kd推导出的Rd值随土壤含水量θ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与实测结果相反.这说明,在黄土包气带条件下,如果将Kd当作一个常数,则由Kd推导出的Rd值以及由Kd推导Rd值的常用方法都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野外试验场核素迁移试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示踪核素投放后不同时间在试验坑取土样,测定不同深度处的核素比活度分布.本文介绍了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野外试验场包气带土壤中核素迁移而开发的直接测定方法,主要介绍测量原理、装置、刻度及部分测定结果.试验所用的示踪核素源层为布放在地表下1m深处体积为φ55mm×6mm的85Sr、134Cs、60Co与黄土的混合物.直接测量装置包括测井用探头[φ50mm×30mm的NaI(Tl)探测器及其铅屏蔽体]、探头升降及深度测读部分、数据获取系统和测井四部分.文中给出了在天然条件(C坑)和人工喷淋条件(F坑)下示踪核素投放后不同时间的85Sr的垂向活度分布曲线.试验结果表明,F坑中示踪核素投放后第264天85Sr峰位向下迁移了5cm左右,第430天已向下迁移了约8cm;而在C坑,在约2年试验期内85Sr的峰位几乎仍在原处.本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上与采集土芯样测量的结果相符.最后分析了本方法尚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