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中通过实行贯通隐患排查双闭合管理及规范贯通、隐患通知书内容等手段,以达到在矿山测量工作中能更好地管理巷道贯通及隐患排查工作的目的,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朱庄矿公路下采煤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矿公路下采煤及地表移动观测资料,总结了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假定坐标系,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推导出在保护煤柱留设过程中,巷道开切点位置计算的公式,以便在实际设计,施工时能快速准确地取得所需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文中主要针对井下采取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条件下,对地表变形及建(构)筑物安全监测技术方案进行探讨,达到合理布设观测站,科学收集监测数据,为注浆充填阶段控制、工艺调整及效果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程志强  魏祥平 《煤炭技术》2007,26(11):100-101
通过对朱庄矿三水平进风斜井安装乘人器时中腰线标定所采取的方法进行探讨,为设备安装过程中中腰线的标定工作拓开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淮北临涣工业园燃煤电厂煤样品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分析法(TGA)对不同混合质量比条件下的煤与污泥进行了共燃实验,同时通过五种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燃烧阶段煤、污泥样品共燃的动力学特征,揭示了煤和污泥的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煤在529℃出现一个失重峰,污泥分别在140, 293和430℃出现三个失重峰,表明污泥的燃烧过程分为三个失重阶段,而煤只有一个失重阶段。煤的可燃性指数与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为11.36×10–6 mg/(K–2•min), 47.16×10–10 K–3•min–2,与煤相比,污泥的可燃性指数与综合燃烧特性指数较低,分别为10.74×10–6 mg/(K–2•min), 13.04×10–10 K–3•min–2。在煤中添加污泥可以提高反应的燃烧特性,混合质量比以90(煤):10(污泥)为宜。随升温速率升高,煤与污泥的失重减少,燃烧失重速率增加,DTG曲线向高温区移动,产生热滞后现象。在固定碳燃尽阶段,混合燃料的活化能均位于两种原料之间,并且随污泥添加量增加而降低,表明污泥的添加有效提高了煤的反应活性并促进其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矿区地下资源大规模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以淮北矿业集团袁二煤矿为试验区,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与灰色模型(GM(1,1)),建立了描述下沉量与时间关系的改进灰色模型,实现了地表沉降监测和预计的一体化。首先,基于哨兵一号A卫星(Sentinel-1A)影像,采用D-InSAR技术监测地面动态沉降过程,获得了2017年11月16日—2018年1月27日期间的时间序列沉降形变图;然后,依据所获取的各时间序列沉降量,建立了改进GM(1,1)的补偿最小二乘法估计半参数模型(BGM(1,1))和赋相对权重的补偿最小二乘法估计半参数模型(WGM(1,1))方程,实现了沉降值的拟合与预计。试验表明: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中具有明显优势,且其监测精度达毫米级;BGM(1,1)和WGM(1,1)预计模型均可弥补经典GM(1,1)模型的不足,结合WGM(1,1)预测的4个试验点的相对误差为1.99%~26.64%,可为矿区地面沉陷动态监测以及后续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站仪在井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矿井下以往主要是使用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边来进行导线测量。随着先进测量仪器的出现,测量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全站仪在地面测量工作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井下测量中,由于受井下条件的影响,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人通过几年来对全站仪在井下测量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文中主要研究基于离层注浆充填技术,解决极复杂条件下资源开采与地表建(构)筑物及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效释放煤炭资源,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相似文献   
10.
文中通过对采空区上方高层建筑运营状态下变形监测设计方案进行探讨,达到合理布设监测站、科学分析监测数据的目的,为注浆充填条件下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效果评价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作用,并为建筑物安全运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