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7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炎性肠病临床医生的新挑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陈旻湖 《新医学》2004,35(9):517-518
1引言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该病在欧美国家较常见,UC及克罗恩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0/10万~80/10万及20/10万~100/10万,发病率分别为3/10万~10/10万及1/10万~10/10万.据报道亚洲国家较少见,但近年来我国不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炎性肠病的病例数似有增多的趋势.究竟是炎性肠病发病率上升,还是与广大医生的诊断水平有关,尚难下结论,我国尚未有炎性肠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患者的内镜与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63例单发及多发大肠幼年性息肉和3例幼年性息肉病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达85%。随访1~2年,60例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未见复发及癌变;3例多发性幼年性息肉中1例合并腺瘤性息肉,另1例同时合并腺瘤性息肉及低分化腺癌。多发性息肉1例再发;幼年性息肉病3例中2例复发。结论:幼年性息肉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小,多发性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有复发及癌变的潜在危险,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4.
陈旻湖 《新医学》1998,29(10):546
病历摘要病儿男,12天。因反应差、吃奶少1天,呻吟、面色苍白、不吃6小时于1997年1月8日入院。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吃奶量可,哺乳时间长,哭声偏低,出汗多。于第6、7天发热2天,体温38℃,未予治疗而退热。1天前吃奶减少,反应差。6小时前开始呻吟,面色苍白,不吃、不哭、不动,症状逐渐加剧,呼吸急促,哭泣无力,全身发凉。病后无尿。查体:体温34℃,脉搏160次/分,呼吸60次/分,体重3.5kg。面色苍白,危重面容。对刺激无反应。前囟1cm×1cm,平坦,张力不高。呼吸浅表、节律整,呼气性呻吟,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呼吸“三凹征”。双肺呼吸音低,闻及细…  相似文献   
5.
非甾体抗炎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师洋  陈旻湖 《新医学》2008,39(3):190-192
随着NSAI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NSAID所引起的胃黏膜损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该文就NSAID胃黏膜损害的高危因素与预防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炎症状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国内发病率亦呈增加趋势.UC特征为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层,偶尔累及黏膜下层的反复发作的炎症.CD则可累及从口至肛周的整个消化道,并呈透壁性的炎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复发的肠道自身免疫疾病, 近年来, 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 极大改善了IBD患者的症状, 然而, 药物免疫原性仍然是限制IBD生物制剂治疗的因素。合适的药物浓度对提高生物制剂的疗效, 减少抗药抗体的产生, 减少不良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对生物制剂进行药物谷浓度和抗药抗体监测, 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药物使用, 更好地指导治疗策略调整。本文就抗药抗体产生的机制、产生的原因, 同时对药物谷浓度和抗药抗体的监测意义、监测时机、监测效能和检测方法等进行阐述, 从而论证药物浓度和抗药抗体监测对生物制剂在IBD治疗中价值。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是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其中,SAP约占20%-30%,其病情凶险,进展迅猛,病死率高达20%左右。目前,对于SAP的诊治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其诊治仍然是临床上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任明  陈旻湖 《新医学》2001,32(12):758
答案题解1.上消化道大出血使血容量减少致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特别是脉搏加速,血压下降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早期最可靠的观察指标。上腹痛是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的症状,不是观察大出血的特异性指标;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虽是急性失血性贫血的指标,但不出现在早期,而且,血液浓缩时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也可正常。失血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多正常,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为缺铁性贫血的表现。2.本病例临床特点为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半小时后上腹痛转向右下腹,并向肩部放射,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临床诊断以消化性溃疡穿孔可能性最大。急…  相似文献   
10.
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顽固性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分别联用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顽固性肠易激综合征(IBS) 12 6例8周,并与单用常规疗法对照,评测其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问卷、生活质量问卷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IBS症状(F=96 .0 5 5 )、肠外症状(F=2 7.4 76 )、生活质量(F=2 6 .813)、焦虑(F=10 .813)和抑郁(F=34.133)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0 1)。阿普唑仑组和氟西汀组之间IBS症状(t=0 .349,P=0 .72 8)、肠外症状(t=0 .5 0 7,P=0 .6 14 )和生活质量(t=0 .16 2 ,P=0 .872 )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普唑仑控制焦虑症状优于氟西汀,但差异未达显著性(t=1.6 6 0 ,P=0 .10 1) ;控制抑郁症状方面阿普唑仑则不及氟西汀(t=6 .5 88,P<0 .0 0 1) ,但仍优于常规疗法(t=2 .5 2 8,P=0 .0 14 )。结论:阿普唑仑和氟西汀能够改善IBS的腹部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与精神症状改善不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