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26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19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5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武器工业   43篇
无线电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我国缺乏受纳水体区域核电厂选址和建设的瓶颈问题,以冀东核电厂址和国内某典型内陆厂址为例,对液态流出物液转气排放的源项、工艺及环境影响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从公众剂量评价的角度,初步论证了液转气排放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我国缺乏受纳水体区域核电厂的选址、建设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四川盆地页岩气主要勘探开发区,尽管已有多口井获得高产页岩气试气产量,但由于递减速率快和估算的最终可采储量(EUR)低,导致该区尚未获得商业开发。为了明确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富集特征,预测有利目标区,通过岩心观察、笔石带识别与对比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川东南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石类型、展布特征、储集类型和含气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硅质页岩、含灰-灰质页岩、粘土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4种,其中优质页岩为WF2—LM4笔石带的硅质页岩,厚度介于6~10 m。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有机质孔、矿物质孔和微裂缝,靠近盆地边缘无沥青充填的溶蚀孔相对发育,反映了较差的页岩气保存条件。与涪陵页岩气田的对比分析表明,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WF2—LM4笔石带硅质页岩厚度较薄,在靠近盆缘断裂带的地区埋藏较浅,页岩气藏压力系数低,为浅层常压页岩气藏;向盆内方向压力系数增加,埋深较大,属于深层超压页岩气藏。建议在川东南地区WF2—LM4笔石带硅质页岩厚度大、埋藏适中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3.
龙眼果肉微波干燥特性及干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欣  黄晓兵  胡洋  冉旭 《食品科技》2012,(12):67-71
探讨不同微波功率密度(P/m)对龙眼果肉干燥过程中水分比MR、失水速率及干燥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果肉微波干燥是内部水分扩散控制的降速干燥过程。采用7种常见食品薄层干燥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通过比较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卡方χ2,结果表明Midilli模型是表述龙眼果肉微波干燥的最优模型。对不同微波功率密度下的有效扩散系数Deff及活化能Ea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有效扩散系数Deff随功率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eff的值介于0.7057×10-9~1.8×10-9m2/s之间,平均活化能为1.266W/g。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TMS320F28335DSP进行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MOSFET驱动硬件设计,其中包括74LCX244T缓冲放大器、HCPL-4504高速隔离光耦、CD4049UBC反向缓冲器、IR2101功率驱动器等电路的设计.详细设计分析了各芯片的外围电路及其可实现的功能,最后进行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MOSFET驱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高校校园标识导向系统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重点研究高校校园内,建筑物、道路、园区景观、各种宣传栏等内外空间中标识导向系统的应用和表现,以及对提升高校办学理念,不断提高适应教学、科研、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要,使校园规划更具有科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铝合金脉冲激光焊接能够精准调节激光能量输入,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等精密加工领域。然而,铝合金自身高导热率和高反射率等固有属性,以及与高能量激光剧烈的相互耦合作用,对工艺参数优化和焊接质量控制带来挑战。以2 mm厚1060铝合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不同脉冲激光工艺参数(峰值功率、脉冲频率和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以工艺参数为多维输入变量,进一步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熔池尺寸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参数均对焊缝熔深和熔宽有直接影响,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工艺窗口;同时构建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在10%以内,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铝合金脉冲激光焊接质量预测及工艺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NICO最新研制了一种对温度和激光敏感的点火药,这是一种没有使用起爆药以及铝化合物的、仅由烟火剂组份组成的药剂。这种药剂以高氯酸钾、金属粉和粘合剂为基础,各组份是在超声波压力下分散于液相中而混合,这种混合也可以在要将药剂用于点火器之前,或者在点火器表面所进行的直接配料过程中,通过事先形成的不含炸药危害或小剂量略含炸药危害的两个分散相的结合来完成。文章给出了药剂配制、燃烧特性感度和有效性数据(effectiveness data),对军民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叶欣 《火工情报》2001,(3):69-77
聚偏氯乙烯(PVDF)测压薄膜可在碰撞负载(impact-loading)状态下,以纳秒级的时间分辨率测量至少25GPa的动态冲击压力。对PVDF测压膜在受到雷管飞片撞击后的性能和寿命作了研究。测压膜的压力时间曲线,随着飞片飞行距离的不同以及测压膜垫板厚度的不同而变化着。测压膜垫板厚度决定了冲击波反射的延迟时间。将测得的压力时间曲线与冲击程序算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撞击后的1.5μs时间之内,测量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表现出了很好的一致性。对测量结果中极为细小的差异,可解释为是由冲击波和稀疏波(rarefation waves)的传播,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与材料的边界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比较后的结论表明,在撞击后的lμs至1.5μs的时间里,测压膜能产生准确的冲击数据。  相似文献   
9.
James  W 叶欣 《火工情报》2000,(3):39-44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敏感度的不含铅的击发药。该击发药含起爆药、敏化剂、推进剂、硅化钙和氧化剂。燃烧生成物基本上不含氧化铅、氧化钡和氧化锑等有毒氧化物。这是一个与撞击底火用击发药有关的发明。较为特殊的是这种无铅的击发药含有硅化钙和重氮硝基酚(dinol)。无论是用于Boxer系列还是Berdan底火系列,该击发药都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在约近50年的时间里,小型武器的底火所用的起爆药一直都是斯蒂芬酸铅。斯蒂芬酸铅由氧化剂和还原剂、敏化物以及其它燃料结合而成。斯蒂芬酸铅典型的添加物有特屈拉辛、铝、硫化锑、硅酸钙、过氧化铅、硼、自燃金属和硝酸钡,这些成份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关数量(用量)的变化,会导致该底火敏感度以及推进剂点火性质的变化,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这些底火成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运用于当今的小型武器底火中。当考虑到环境危害以及潜在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时,尤其是在室内射击环境下,就涉及到了底火燃耗材料这样一个问题。以斯蒂芬酸铅为起爆药的底火,燃烧含铅的有毒氧化物,或者是氧化钡、或者是氧化铅等。人们已经在深入研究以寻找一种可替代的底火,它具有(1)不会生成有毒燃耗物;(2)具有一致的发火压力和速度;(3)用于Boxer和Berdan底火系统时具有足够的敏感度。无毒底火组份发表在美国专利No.4,963,201上,发明人是Bjerke等,以及No.5,167,736上,发明人是Mei和Pickett。Bjerke的发明讲述了无毒击发药含重氮硝基酚、特屈拉辛、硝酸酯类燃料和硝酸锶。这种击发药燃烧后的生成物不含氧化铅、氧化钡和氧化锑。但燃烧生成物含有氧化锶的渣粒。这种药的敏感度比用斯蒂芬酸铅构成的击发药的敏感度要差。如果用在Berdan底火中刚合适的话,那么在用于Boxer底火时则勉强够格。Boxer底火系列自带有火台(anvil),可将其作为部件出售,使用时再装上管壳。管壳重复使用这一特性,要求Boxer底火的击发药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即可军用也可民用。Mei和Pickett的专利阐述了一种可同时用于Boxer和Berdan撞击式底火的无毒击发药。该药剂含重氮硝基酚和硼。并且发现硅化钙可以起到敏化剂磨料(abrasive sensitizer)的作用,还可作还原剂使用。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以微生物危害因素中致病菌导致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基于风险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识别优先管控的危害因素极其重要的食物来源是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前提和关键。结合微生物分型和统计建模的归因方法是国际通用的以确定不同食物来源对食源性疾病相对贡献的技术方法,目前欧美等国已经建立了频率匹配和群体遗传学两大类基于微生物分型的归因方法模型,并将其结果转化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的科学依据,而我国目前正处于食源性疾病归因方法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际广泛应用的归因方法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结合我国食源性疾病归因研究基础和现状,提出“建方法、合数据、搭平台、强交流”四个我国下阶段食源性疾病归因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其中研发本土化微生物分型归因模型方法是解决我国确证管控核心和防控我国食源性疾病面临的挑战,最终实现食品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