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能源动力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犬动脉瘤成模后可能影响瘤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探索降低瘤内血栓的方法。方法 将20只实验犬分4组建立犬双侧颈动脉侧壁动脉瘤:垂直型动脉瘤 + 术后不抗凝;垂直型动脉瘤 + 术后抗凝;倾斜型动脉瘤+术后不抗凝;倾斜型动脉瘤 + 术后抗凝。术后2 ~ 4周造影观察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情况。对可能影响瘤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性别,月龄,手术时间,动脉瘤形态,术后抗凝,颈部血肿)进行统计学分析,重点研究动脉瘤形态和术后抗凝的关系。统计软件使用SPSS 12.0。结果 20只实验犬分4组成功建立犬颈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40枚,术后7只实验犬出现颈部血肿;术后2 ~ 4周造影共发现瘤内血栓形成8枚(20%)。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形态和颈部血肿对瘤内血栓形成有影响,术后抗凝因素无影响;进一步分层检验仍未发现术后抗凝因素有影响。结论 建立倾斜型动脉瘤和减少术后颈部血肿形成能够降低动脉瘤模型建立后瘤内血栓形成,术后使用抗凝并不降低瘤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丁苯酞治疗组24只。每组再分为缺血2、3和4 h 后再灌注3个亚组,每亚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和脑梗死范围,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 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范围也随之增高,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2、3和4 h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 ± 0.6)分、(3.7 ± 1.0)分和(4.2 ± 1.0)分,脑梗死容积比率分别为(27.6 ± 5.4)%、(33.1 ± 6.1)%和(42.3 ± 7.3)%;而在丁苯酞治疗组则分别为(1.2 ± 0.5)分、(1.6 ± 0.7)分、(2.3 ± 0.9)分和(9.8 ± 1.6)%、(16.7 ± 2.3)%和(20.7 ± 3.9)%,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并发现丁苯酞治疗组的缺血4 h的症状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比率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丁苯酞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的VEGF表达均逐渐减弱。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减弱(P < 0.01)。与其他两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的VEGF表达明显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相关,并能延长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