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2篇
能源动力   1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动脉成窗的发生率及DSA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脑动脉成窗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 对6 432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DSA图像资料,得出脑动脉成窗的发生率及成窗血管合并其他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 脑动脉开窗283例,296个成窗,发生率为4.60%(296/6 432)。其中颈内动脉19例(21个成窗,,检出率为0.33%,左侧9个,右侧12个);大脑前动脉46例(51个成窗,检出率为0.79%,左侧25个,右侧26个);大脑中动脉54例(57个成窗,检出率为0.89%,左侧29个,右侧28个);椎动脉68例(71个成窗,检出率为1.10%,左侧37个,右侧34个);基底动脉95例(95个成窗,检出率为1.37%)。另外,有17个成窗结构的远端或近端伴发动脉瘤、5个成窗伴发动静脉畸形,37个成窗出现与成窗结构供血区相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其中6个出现经成窗结构远端供血部位的脑梗死。结论 脑血管DSA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成窗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掌握脑动脉成窗的DSA影像学表现,对脑血管病的明确诊断及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机械再通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32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观察再通率及疗效。结果32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中,用不同方法成功完成血管内机械再通后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全部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用适当方法行机械再通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其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精确图像数据信息。方法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被选择血管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本组病例均对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等相关血管进行常规正侧位DSA图像采集,有针对性地进行斜位投照。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向足侧斜(CAUD)28°±5°;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右前斜位(RAO)25°±3°或者左前斜位(LAO)25°±3°;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20°±5°+向头侧斜(CRAN)15°±5°;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20°±5°;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40°±7°+CAUD20°±7;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50°±6°;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的最佳投照角度为RAO15°±5°或者LAO15°±5°;大脑中动脉M1段靠近分叉处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25°±5°或者RAO25°±5°。结论应用最佳实用投照角度,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8.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 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10.
赵慧玭  李慎茂  张广平 《工业加热》2010,(12):1000-1003
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尤以起始部的狭窄更为常见。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得不面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关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防治方法不断发展。口服药物治疗、各种涂层支架、放射性血管支架与磁化支架等为解决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各种方法。本文就其病因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