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1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档案管理国家标准和电网企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为依据,提出基于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项目档案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并对智能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标准化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浓香花生油制取工艺设计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特殊的炒籽、机械压榨、低温冷滤纯物理生产方法制取浓香花生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花生中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成分和特有的风味.介绍了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和操作要点.分析了影响浓香花生油香味形成的关键因素,针对调试中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冉萍 《中国油脂》1992,(5):29-30
米糠油、棕榈油等植物油脂,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一般都在4%~20%,这种植物油脂加碱化学精炼,其生成物皂脚量很多,皂脚中带油及多次水洗、脱色、脱臭,精炼损失系数高达1.25~1.8,而用物理精炼方法,融脱酸、脱臭、部分脱色为一体,去除游离脂肪酸过程不发生化学反应,水蒸汽蒸馏直接得到成品油及混合脂肪酸,损失系数只有0.8左右。因此,高酸价油脂物理精炼有明显的优势,以含游离脂肪酸10%的毛糠油来说,其精炼率至少提高6%,有的高达8%~10%。  相似文献   
4.
一 前言 物理精炼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油脂精炼技术。据国外资料报道,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同一时期油脂的增产率。物理精炼在提高精炼率、提高油品质量方面有直接的、显著的效益。传统的化学精炼法,虽有其特点,但存在的缺点是精炼率低;耗用烧碱、食盐、表面活性剂;污染环境,从皂脚中提取脂肪酸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还需用硫酸。化学法炼油尤其对高酸价的油脂,造致油脂资源严重浪费。物理精炼与传统的化学精炼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获得高质量成品油的同时,直接获得混合脂肪酸,不存在皂化、废水污染问题,高酸价的油脂,优越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米糠油是一种理想的食用植物油,它不仅脂肪酸组成比较完整、合理,而且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例如阿魏酸酯(2~2.5%)、维生素E类同族物(0.2~0.3%)、不皂化物(脂肪醇、甾醇、角鲨烯、三萜烯醇等3.5~6.5%)。合理的脂肪酸结构及组成是其它植物油脂所不及的。这些对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剖析国外著名粮油公司的发展特点:拥有稳固的农场种植支撑体系和政府的高补贴政策、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面向全球的粮油贸易物流网络体系、卓越的风险管理和资本运营能力。国内油料油脂加工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借鉴国外粮油公司成功经验,从加快产业集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资本运营能力、强化种植支撑体系、优化物流体系及引入先进管理等方面着力,振兴我国油料油脂产业。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性研究--动物实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转基因大豆油为原料,对其在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几方面进行安全性的研究,结论显示转基因大豆油在中长期内食用是安全的,但还需要对慢性毒性实验以及不同加工工艺下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油脂科学技术学科是以油脂及脂类伴随物,植物蛋白及相关产物的化学与物理性质研究,油脂及植物蛋白的加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以及所依托的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为其基本内涵,属食品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油脂科学技术和油脂工业相互依存,油脂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油脂工业的发展,油脂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油脂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介绍电力系统收录自产文献的各种数据库,指出《电力自产文献数据库》的不足,并通过调查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2003年以后自产文献的收藏情况,提出应该建设省级电力系统自产文献数据库,将分散在省公司所属单位以及个人手里的自产文献集中进行科学化管理,防止自产文献的大量流失,充分开发和利用自产文献的价值,实现电力科技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0.
冉萍 《中国油脂》1998,23(6):16-17
根据汽——液传质和传热的原理,阐述了如何优化间歇式脱酸罐结构设计的问题,提出了连续式脱酸(臭)装置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