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擦拭黑板普遍无法达到除尘环保的效果,为改善课堂环境,课题组研发了一款智能吸尘自动黑板清洁机。该清洁机应用PID调节器操控Grbl控制板,以实现平稳运动;对于擦拭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采用静电除尘的方式使粉尘吸附于集尘板上,克服了粉尘飞扬的弊端。该装置制作成本低廉、安装程序简单,在现有黑板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升级改造即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更好地进行低渗透油藏开发,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背散射技术(BSE),通过物性测试及压汞资料综合分析,研究麻黄山地区延安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储层砂体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同时孔径分布具有大孔喉数量多、孔喉大小分布不均匀、分选性较差特点.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将储层分为三类,其中Ⅰ类储层物性好、喉道粗,储集性最好,主要发育在刚性颗粒含量高的中砂岩中;Ⅱ类储层物性一般、喉道较粗,储集性一般,在各层段普遍发育,以延5段、延9段最为发育;Ⅲ类储层物性差、喉道极细,不具有储集能力,以延6段ND101井区和延10段ND13井区为代表.造成孔隙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沉积和成岩作用,其中沉积作用提供的碎屑物质中刚性颗粒含量不同是引起差异压实的主要因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孔隙结构破坏的直接原因,溶蚀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建设性改造是发育优质孔隙结构的关键,裂缝能够沟通不同地层并为地层流体流动提供良好通道,从而对储层孔隙结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延安组优质的孔隙结构发育在刚性颗粒含量高的弱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的中粒石英砂岩中.  相似文献   
4.
针对注汽热采过程产生硫化氢(H_2S)现象,以稠油的4种模型化合物(2-甲基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及噻蒽)作为稠油水热裂解的模型化合物,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类型含硫有机物的水热裂解过程及铝离子的催化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种模型化合物在280℃时不会发生水热裂解反应;(2)由于S原子的密度云不同,生成H2_S速率也不相同,且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甲基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噻蒽;(3)Al 3+对模型化合物具有催化作用。最后,探讨了4种模型化合物的水热裂解途径。结果表明:H2_S主要由二次水解产生;在含氧条件下,反应过程中醛首先被氧化为羧酸而不是水热裂解生成CO。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而麻黄山西区延安组沉积相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在对麻黄山地区沉积构造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的前提下,从沉积相标志入手,建立研究区的岩相、测井相组合,进行研究区延安组的沉积相分析。研究认为延5-延6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延7段属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延8-延10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另外,还编制了延5-延8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为更好地了解麻黄山西块延安组储层的发育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已有的钻井资料表明,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井曲线、薄片鉴定等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安组经历了下切河谷充填、三角洲平原、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的演化过程,为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低位体系域主要为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其分布受早侏罗世古地貌的控制,优先堆积在古地貌较低的区域;水进体系域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最大湖泛面处于前三角洲的黑色泥岩中;高位体系域由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组成。最大湖泛面的存在将延安组油藏分为源外组合和远源组合。源外组合,特别是低位体系域的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具有砂体厚、储集物性好、离烃源岩近、圈闭类型丰富等成藏条件,利于油气的聚集;而远源组合只是源外组合破坏后,油气运移至高位体系中形成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藏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断裂特征、典型油藏解剖和剩余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气分布和成藏组合在不同构造带有较大的差别,油藏受构造影响明显。西缘冲断带主要发育源外成藏组合和远源成藏组合,油藏主要为断块油藏和断背(鼻)油藏,油藏面积小、油柱高度大、储量小、产量高;中央凹陷带主要发育源内成藏组合,主要为致密低渗岩性油藏,油藏面积大、油柱高度小、产量低;而东部凸起带,源内、源外和远源成藏组合均发育,油藏则主要为背斜-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8.
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地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在对麻黄山地区构造、岩心和测井分析的前提下,探讨了不同构造带的油气分布规律、成藏过程以及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在构造稳定带主要发育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而在断裂带主要发育断块、断鼻油气藏;油气分布纵向上跨度大,为上油下水,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构造部位高、砂体发育的背斜或断背斜轴部;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控制。纵向上胶结作用弱、溶蚀作用强的砂体为油气的主要富集场所,平面上处于构造高部位、水动力强的分流河道与河道砂体为油气的主要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9.
麻黄山西区中生界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区调、取心测录井、试油等资料进行麻黄山西区油气藏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复杂的断裂背景及前侏罗纪千沟万壑的古地貌使得该区中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多样化;断裂体系是油气运移的重要输导介质,其有效性与断裂封闭性及时空配置相关,时空配置在西缘冲断带、中央凹陷带、东部凸起带各有不同,根据主干输导介质及其输导路线相应归纳为单一断裂“直排型”、断裂-不整合“烟花状”及断裂-不整合-裂缝“折曲型”输导体系;西缘冲断带以“直排型”输导体系为主,发育断块油藏和断背斜油藏,面积小、油柱高度大;中央凹陷带以“烟花状”输导体系为主,主要为致密低渗岩性油藏,规模小;东部凸起带发育裂隙,以“折曲型”输导体系为主,多为次生油藏,主要为岩性-背斜(鼻状)油藏,油水分异彻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观察和大量的粒度分析资料,对镇泾油田延长组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的概率累积曲线为“高斜两跳一悬式”和“两段式”两种组合特征;水下天然堤砂岩概率累积曲线为“高斜两段式”组合特征;水下决口扇概率累计曲线为“低斜两段式“组合特征;河口坝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高斜一跳一悬加过渡式”和“低斜三段式”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