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轻工业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普洱茶中转化茶多酚的优势菌株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普洱茶是以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发酵性茶叶,其中微生物的发酵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普洱茶品质和缩短发酵周期,本研究对普洱熟茶样品中转化茶多酚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与鉴定。经过固体平板初筛和液体茶汤培养复筛,得到3株氧化茶多酚形成茶褐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将这3株菌回接普洱茶固态发酵,明显促进了茶多酚转化为茶色素,并改善了3种茶色素的比例。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布朗克假丝酵母(Candida blankii)和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提高三孢布拉霉高产突变株的番茄红素产量,本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优化。比较不同碳源、氮源、植物油对番茄红素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和植物油。利用49组样本数据,建立以玉米粉、玉米浆、大豆油、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为输入变量,番茄红素体积产量为输出变量的BP神经网络,并以建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寻优。经过优化,得出番茄红素最大预测产量为1.27 g/L,经验证,与实际产量误差在5%以内,较优化前提高了31.6%。此时,玉米粉、玉米浆干粉、大豆油、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的含量分别为41.2、8.93、26.5、1.39、0.46 g/L。因此,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是番茄红素发酵培养基优化的有力工具,番茄红素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