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菌落原位杂交法是重组DNA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方法存在着杂交背景复杂及杂交结果不稳定性等缺点,所以进一步优化杂交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通过优化杂交体系,最终确定利用溶菌酶处理杂交膜和采用非严紧型洗脱方式洗膜,不仅使得杂交体系的杂交结信号清晰,而且杂交背景较干净.研究结果表明,在探针特异性好的基础上,采用优化的菌落原位杂交体系筛选特定菌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甲烷菌是窖泥中重要的功能菌,也是标志老窖生产性能的指示菌之一。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精确定量甲烷菌在20年、50年、150年窖龄窖泥中的数量,分析甲烷菌随窖龄增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同一酒厂相同窖龄窖泥中,由于窖泥质量比较相近,甲烷菌数量较为稳定。在老窖形成过程中,甲烷菌数量逐渐增加,在50年达到最多;50年至150年窖龄窖泥中,甲烷菌数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并趋于稳定。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窖泥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判断窖泥的老熟程度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3.
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到郫县豆瓣的酱醅中共培养,陈酿8个月后,试验组的总酯显著增加,接近自然陈酿12个月的水平,氨基睃态氮、总酸等理化指标无显著筹异.通过HS-SPME耦联GC-MS技术榆测4个月和8个月陈酿酱醅挥发性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十四烷酸、十六碳酸、棕榈酸、亚油酸和15-甲基-十七(碳)酸的乙酯衍生物等酯香主体成分成倍增加.Glu、Asp、Ser、Thr、Ala等对呈味有显著影响的组分也有较人增幅.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协同作用具有促进酯化,呈味氨基酸形成及抑制杂菌的作用,对其风味改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4.
放线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发酵窖泥中普遍存在。为了探究不同窖龄窖泥中放线菌的变化规律,选取了两个知名酒厂窖龄分别为5年、20年、50年和1年、20年、50年的窖泥样品,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窖泥中放线菌的原始Copies数。结果表明,同一酒厂相同窖龄的不同窖池窖泥中,放线菌数量较为接近。随着窖泥窖龄的增加,放线菌的Copies数随之增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窖泥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判断窖泥的老熟程度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曲霉培养条件对酯化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13、As3.554和As3.972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培养参数米坯的初始水分、培养时间及以葡萄糖和蔗糖为速效碳源及添加量对底物己酸和乙醇转化为脂肪酸酯的酯化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蒸米坯的初始水分、培养时间对其酯化力均有显著的影响,其最适水分为50%,培养时间为24d,葡萄糖可作为其培养初期的速效碳源,添加量视其菌株性能而存在一定差异.HS-SPME耦联GC-MS剖析不同红曲菌株制成的曲粉所催化得到的产物组分表明,其主要产物与总酯化力之间存在相关性,其酯化物的种类取决于菌株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耐酸乳杆菌和伊萨酵母属分别是白酒发酵过程中糟醅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优势菌,在发酵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白酒质量息息相关。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发酵时期、不同窖池部位糟醅中耐酸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的数量。结果表明,同一发酵时期同一窖池位置的耐酸乳杆菌数量都高于东方伊萨酵母;在同一发酵时期靠近窖壁糟醅中耐酸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的数量均比窖池中部的多,在窖池同一位置发酵中期耐酸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的数量也均比发酵后期数量多。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控制发酵过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采用HS-SPME方法提取郫县豆瓣酱的挥发性组分,经GC-MS分离鉴定出8类共计82种化合物,其中酯类物质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酚类和醇类组分.郫县豆瓣的特殊香味是多种芳香物质相乘作用赋予的,其中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4-乙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及苯乙醇贡献最大.比较不同陈酿年份的酱醅中各类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表明,5-甲基-2-苯基-2-己烯醛、3-蒈烯和β-榄香烯等多种成分是在陈酿过程中形成的.此外,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酯类组分含量先增后减,且不饱和脂肪酸酯降低幅度显著,酚类与醇类组分呈相反的波动趋势,而其他组分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