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研究围绕发酵温度等因素对润麦水分、拌和水分和翻曲次数进行调整,以期提高大曲品质。工艺优化后,曲坯各阶段发酵温度提升1~3℃,糖化力提升18.9%,风味成分提高59.0%。结合感官分析和各项指标可知,调整后的工艺参数(润粮水分:10%;拌合水分:36%~37%;翻曲次数:3次)优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产乙偶姻芽孢杆菌制备强化酱香大曲,旨在通过添加强化菌液改善大曲品质。强化曲出房水分为13.6%,酸度为2.2 mmol/10 g,糖化力为136 U。普通曲出房水分为11.2%,酸度为1.9 mmol/10 g,糖化力为116 U。通过HS-SPME-GC/MS检测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强化曲可定性定量出59种风味组分,总含量6372.58 mg/L,普通曲风味组分50种,总含量4874.27 mg/L。添加强化菌液后,大曲生化指标、挥发性风味组分多样性和物质含量等因素都得到明显提升,大曲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数据化区分和评价,本研究以同一窖池7个轮次的酱香型基酒为对象,使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风味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轮次基酒中总酸含量随轮次数增加而减小,第1轮次酒总酸含量最高,达2.94 g/L,随后一直降低,第6、7轮次酒达到最小值1.51 g/L,总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3.57 g/L开始上升,第3轮次总酯含量达到最高值5.14g/L,随后降低至3.10g/L;第1、2轮次酒乙酸、乙酸乙酯和正丙醇含量极高,分别占据14.77%~15.55%、14.16%~22.90%、37.78%~37.9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到89.30%,综合得分散点图上各轮次酒得到有效区分,第1轮次酒单独占据第1象限,第2轮次酒位于x轴负轴附近,第3~5轮次酒分布较为集中,位于x轴下方、y轴附近,第6、7轮次酒集中于x轴正轴附近,各轮次酒综合评分结果为:4537612。综上所述,利用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准确、快速的对酱香型白酒各轮次基酒进行区别和评价,可以为基酒盘勾、评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综合、科学的区分和评价,本研究以赤渡酱酒4个系列酱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对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构建各系列酒指纹图谱,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区分和评价。结果显示,赤渡酱酒不同系列白酒风味成分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各系列指纹图谱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通过因子分析对各系列白酒指纹图谱进行降维分析,建立评分模型,综合得分为赤渡酱酒蓝>赤渡酱酒红>赤渡酱酒酱>赤渡酱酒金,与感官品评和商品定位排序一致。综上所述,利用风味成分的差异性构建指纹图谱能够较为有效的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区分和识别,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准确的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评价和鉴别。  相似文献   
5.
酱香大曲的研究已经涉及制曲方式、原料、发酵温度、翻曲次数、微生物的应用、风味成分检测等多个领域,但对于四川、贵州两大核心产区的酱香大曲的比较研究较少。本论文对贵州产区和四川产区以及新老车间的酱香大曲感官、断面、香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贵州产区大曲酱香味比四川产区突出,老车间与新车间相比曲心水分挥发更好;通过对大曲水分、酸度、糖化力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发现新车间大曲水分含量比老车间高0.7%,新老车间大曲酸度为1.8~1.9 mmol/10g,但水分与酸度均无显著差异,贵州与四川大曲水分含量为9.7%、9.5%,酸度为1.8 mmol/10g、1.5 mmol/10g,糖化力为192 U、229 U,三组数据均无显著差异;通过HS-SPME-GC-MS对大曲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44种主要风味化合物,其中正戊醇、环氧乙烷、(甲氧基甲基)环氧乙烷和N-甲基乙胺等造成新车间风味物质总量高于老车间的风味化合物对大曲香气并无较大贡献,2,6-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川芎嗪这类物质在四川大曲中未检出,贵州大曲中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