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_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_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对长林系列、湘林系列、赣系列等系列的50个油茶品种的油茶果实性状、经济性状和茶油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模糊隶属函数评价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油茶果实品质,得到了综合表现较为优异的油茶品种。结果表明:50个品种油茶鲜果质量范围在11.03~28.38 g,鲜果果高为30.08~44.56 mm,鲜果果径25.60~40.30 mm,干籽含仁率52.81%~72.90%,干仁含油率为32.30%~52.47%,干籽出油率在16.68%~37.48%;50个品种油茶果实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88.45%~90.61%,油酸质量分数为77.33%~83.67%,亚油酸质量分数为5.17%~10.90%,亚麻酸质量分数为0.22%~0.44%。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油茶系列间均有表现较为良好的油茶品种,其中表现较好的5个品种为:湘林5号(6.81)>长林53(6.52)号>赣68号(6.50)>黄山3号(6.34)>长林4号(6.33),仅考虑果实性状可结合当地立地条件优先选择这5个品种引种培育。  相似文献   
3.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 μg/g和2.87 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相似文献   
4.
地理经纬度对油茶籽中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国油茶主产区34个点的油茶籽的粗脂肪和脂肪酸组成与地理经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粗脂肪含量与地理经度和纬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中硬脂酸含量与地理纬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油酸与粗脂肪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茶籽油中油酸的变化趋势呈散点分布,并确定出15个高油酸含量的油茶分布区.通过对硬脂酸进行聚类分析将油茶主要分布区分为4大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油橄榄引种后果实性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菜星、小苹果、豆果、皮削得、钟山24号和城固32号6个品种的12个果实性状并对其与含油率、脂肪酸组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橄榄果肉重变异系数最大,果肉率的最小,其中皮削利果实性状变异种类和数值最多,豆果果实性状变异系数最小;果重与果径、果肉重,果高与果核重,果径与果肉厚、果肉重,果肉厚与果肉重,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900以上,说明果实形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12个果实形态特征可以简化成出核率和果核重,可以作为主要的代表性状。采取鲜果和干基果实提取油脂后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干基果实提取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含量有所降低;与果实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橄榄油中的亚麻酸与果重、果核径长、果肉重、果核重、果径和果肉厚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棕榈烯酸与果肉干基含油率、果形指数、核形指数存在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说明橄榄油不饱和脂肪酸的部分成分与果实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6.
薄壳山核桃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优化薄壳山核桃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以薄壳山核桃仁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油脂,筛选出水酶法提油的适宜酶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解pH对薄壳山核桃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比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3种方法制取的薄壳山核桃油的品质。结果表明:蛋白酶为适宜的酶制剂;水酶法提取薄壳山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4、加酶量2.5%、酶解温度55 ℃、酶解时间2.0 h、酶解pH 8,在此条件下薄壳山核桃油提取率为68.44%;薄壳山核桃油中含有7种主要脂肪酸,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且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油酸含量高达70%以上,亚油酸含量在15%以上。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薄壳山核桃油具有较高的油酸、生育酚、总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含量,油脂品质最好。水酶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桃油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推动薄壳山核桃生物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对薄壳山核桃不饱和脂肪酸、酚类化合物、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类胡萝卜素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薄壳山核桃及其提取物在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保护肝脏、抗癌等方面的保健作用。薄壳山核桃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基于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新产品开发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在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并为油茶籽油储藏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同一批油茶籽压榨制取4种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研究了储藏期间油样的质量安全指标与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储藏期间,毛油酸值上升最快,上升了29.85%;碱炼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上升最慢,分别上升了3.48%和5.97%,适度精炼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存最好,且更有利于VE以及角鲨烯的保持。精炼油生理活性物质中VE和角鲨烯在储藏期间损失较多。从生理活性物质来看,适度精炼更有优势。在采用较好油茶籽油原料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精炼来保证油茶籽油储藏过程中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橄榄形、桃形、脐形、球形小果油茶的果实性状、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了其果实性状与含油率、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籽含油率与果形有关,橄榄形果的果纵径、果形指数和鲜果含油率均大于桃形果、脐形果和球形果,但其鲜出籽率却低于其他3种果形.4种小果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的顺序为橄榄形果>桃形果>脐形果>球形果,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顺序为橄榄形果<桃形果<脐形果<球形果.相关性分析表明,小果油茶籽油中的油酸、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与果纵径和果形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小果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果形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以30 μm黄色聚氯乙烯保鲜袋、30 μm白色聚乙烯保鲜袋和50 μm白色聚乙烯保鲜袋为包装材料,研究了室温和4℃条件贮藏期间薄壳山核桃坚果的生理及营养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气调保鲜包装(MAP)能使包装环境内形成低O2高、CO2环境,有利于保持薄壳山核桃中的总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和γ-生育酚的含量,延缓其呼吸速率、酸价、过氧化值和皂化值的上升。在供试的3种气调保鲜包装中,以50 μm白色聚乙烯保鲜袋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