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4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探讨了不同添加量的7种香辛料(桂皮、甘草、红花椒、大料、丁香、良姜、草果)对酱猪肉中杂环胺生成的影响。分别单独添加0.05%和0.10%的7种香辛料进行猪肉卤制,并用LC-MS/MS法检测酱猪肉中9种杂环胺的含量。结果表明:只用蒸馏水煮的空白猪肉,杂环胺总量很低(8.71 ng/g);用酱油、料酒、盐和糖卤煮的对照猪肉中,杂环胺总量很高(225.29 ng/g),为空白组含量的25.7倍,含量最高的两种杂环胺为Norharman和Harman(分别为84.99 ng/g和140.21 ng/g)。所选的7种香辛料在低剂量0.05%水平下,除桂皮、丁香、良姜外,其他香辛料对杂环胺的生成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在0.1%水平下,除红花椒外,其他杂环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环胺的生成(p>0.05)。结论:酱油、料酒等调味料可以明显促进杂环胺的生成,0.1%香辛料对酱猪肉中杂环胺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丁香的抑制效果最好,0.05%和0.1%的丁香对杂环胺总量的抑制率分别为25.78%和36.21%。总之,香辛料对杂环胺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作用,且不同香辛料抑制作用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黑豆、黄豆和豆粕为原料,以高盐稀态法制备酿造酱油,采用常规方法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检测3种酱油的品质指标、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与功能成分的相关性,并基于酱油的功能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3种酱油的感官和理化指标均达到国标GB18186—2000《酿造酱油》中一级酱油要求。三种酱油的功能成分(总酚、总黄酮、类黑精、总游离多酚、总游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分别为4.78~7.14 mgGAE/mL、2.75~4.34 mgRE/mL、1.25%~1.70%、25.54~35.08μg/mL、11.37~20.20μg/mL、42.36~48.61 mg/mL;抗氧化指标(总抗氧化能力、ABTS+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4.27~605.57 U/mL、6.43~8.57 mgVCE/mL、3.53~5.30 mgVCE/mL。除游离氨基酸外,各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为黑豆酱油>豆粕酱油>黄豆酱油,且三种酱油间的抗氧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酱油抗氧化活性与总多酚、总黄酮及...  相似文献   
3.
酱卤肉制品为中国传统肉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对酱卤猪肉中影响杂环胺生成因素进行研究,以猪肉为原料,建立正交试验来探讨酱卤加工中卤煮时间、卤煮次数和脂肪含量对于猪肉中杂环胺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卤煮体系中不同调味料对杂环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极性杂环胺总量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脂肪含量、卤煮次数、卤煮时间;而对非极性杂环胺总量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卤煮时间、卤煮次数、脂肪含量。对于杂环胺总量来说,脂肪含量越高,卤煮时间增加,卤煮次数越多,生成杂环胺含量越高,且差异显著(p0.05)。另外,糖、盐以及香辛料对杂环胺生成均有抑制作用,而酱油和料酒对杂环胺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黄浆水代替酿造酱油生产中的拌醅盐水,通过高盐稀态发酵制备黄浆水酱油。对黄浆水的化学成分及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并以传统酿造酱油为对照,对黄浆水酱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浆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富含碳源、氮源及无机盐,适用于酱油酿造。黄浆水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全氮含量分别为0.96、18.73、1.56 g/100 mL,均优于传统酿造酱油,且达到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特级酱油标准;黄浆水酱油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9.79 mg/mL,且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13.26 mg/mL);黄浆水酱油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77种,以醇类(839.93 μg/L)和酯类(808.23 μg/L)化合物为主。将大豆黄浆水应用到酿造酱油生产中,可增强酱油的风味口感,提高酱油品质,有效节约能源,为实现废弃物的高值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