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2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不同温度处理的海带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加热温度(100、115、135、150℃)的条件下海带和生鲜海带间气味的变化,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分析生鲜、100℃加热以及150℃加热条件下海带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对不同条件下处理的海带样品的定性分析快速灵敏。运用GC-MS技术鉴定出生鲜海带、100℃和150℃加热海带中分别含有30种、43种、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一些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以及酮类化合物。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海带的特殊风味。己醛、辛醛、壬醛、反-2-辛烯醛和1-辛烯-3-醇是生鲜海带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经过100℃加热的海带中风味的形成主要是十五烷、己醛、辛醛、反-2-辛烯醛、壬醛、癸醛、反-2-庚烯醛、2,4-癸二烯醛、醛类物质以及2-戊基呋喃的共同作用;150℃加热以后除了壬醛、2,4-壬二烯醛、己醛、辛醛和十五烷以外,出现了8-十七烯、糠醛、5-甲基糠醛等物质,它们对其风味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有效追踪蟹类产地的科学方法。方法:运用电子鼻分析不同产地和不同温度的蟹类,建立风味指纹模型和特征风味雷达图,并利用判别函数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电子鼻能够准确追踪蟹类产地,特征风味雷达图能够清楚显示不同产地蟹类在各传感器上的差异。新鲜的阳澄湖蟹肝胰腺在W2W传感器中的响应值最高,达到2.32,分别是辽河蟹与宁海蟹的2倍和1.4倍。新鲜的阳澄湖蟹肉在W1S和W2S传感器中始终有较高响应值,分别达到3.70和3.04。加热处理后,3个产地蟹肝胰腺和肉在检测硫化物的W1W传感器中的响应值均明显升高。结论:利用电子鼻建立的线性判别分析结合雷达图表征的中华绒螯蟹风味特性及产地追踪是可行的,同时建立的气味指纹模型及特征风味雷达图准确灵敏,可为蟹类产品的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紫贻贝中的牛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快速测定紫贻贝中牛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应用邻苯二甲醛(OPA)为衍生试剂进行柱前衍生,采用甲醇、乙腈和水(10∶10∶80,v/v/v)为流动相,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300SB-C1s(4.6mm×250mm,5μm),荧光检测:Ex为330nm,Em为530nm,柱温30℃,流速0.8mL/min,进样20μL分析检测牛磺酸含量.结果:牛磺酸在4.0~20.0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8,回收率范围在96.65%~101.20%,RSD=1.57%.结论: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与衍生化简便、易操作,牛磺酸出峰时间为6.752min,其含量为3673.631 mg/kg,有良好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分析时间短,可快速检测紫贻贝中的牛磺酸.  相似文献   
4.
食用油高温煎炸后的指纹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建立快速检测食用油高温煎炸后功能基团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红外吸收检测发现,油脂加热氧化形成了醛类、酮类吸收峰部分谱区面积发生变化。利用电子鼻检测发现:食用油品加热温度低于150℃成分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超过150℃时,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连续加热超过3h也出现同样的效果。因此,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技术均能鉴别出食用油在高温油炸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气-质联用法分析雨生红球藻中的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破壁后过60目筛的雨生红球藻藻粉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其中的精油并皂化甲酯化。采用气-质联用仪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共鉴定出23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1.53%,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反亚油酸、α-亚麻酸。37种标准脂肪酸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份平行样品中各种脂肪酸甲酯的RSD为1.79%~9.55%,不同水平下的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3.44%~132.42%,各种脂肪酸甲酯的仪器检测限0.65 ng。本文探讨了脂肪酸甲酯在弱极性色谱柱上保留时间的规律。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灵敏、准确度高,可满足雨生红球藻及类似性质的藻类脂肪酸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梅鱼鱼糜为原料,研究不同电子束辐照剂量(0~9 k Gy)对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确定提高鱼糜凝胶品质的最适剂量。结果表明:低剂量(≤5 k Gy)组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下降不明显,但7 k Gy和9 k Gy组下降明显;随辐照剂量的增加,Ca2+-ATPase活性明显下降,而表面疏水性先增大后减小,5 k Gy组表面疏水性值达到最大。SDS-PAGE和DSC分析显示,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尤其在7 k Gy和9 k Gy组,肌球蛋白重链、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热稳定性下降明显;鱼糜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经5 k Gy电子束处理,梅鱼鱼糜的凝胶强度、白度值和持水性均高于对照及其它剂量组。综上所述,5 k Gy辐照剂量可有效改善梅鱼鱼糜的凝胶特性,且相比于高剂量(≥7 k Gy)组,低剂量辐照对梅鱼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电子束辐照处理可以成为改善梅鱼鱼糜凝胶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合适剂量为5 k Gy。  相似文献   
7.
利用巨噬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无菌获得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活性;荧光探针标记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细胞内外NO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25200 mg/L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p<0.05),增加细胞因子IL-1(p<0.05)和IL-12(p<0.05)的分泌量;50200 mg/L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可显著提高细胞NOS(p<0.05)和NO(p<0.05)的含量以及TNF-α的分泌量(p<0.05)。因此,一定浓度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以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为碳源进行发酵产蛋白酶的能力,以蛋白酶比活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不同因素对产酶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了3 个显著因素:培养基初始pH值、浒苔添加量和NaH2PO4添加量。采用响应面法对这3 个显著因素进行优化,得到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66、浒苔添加量4.65%、NaH2PO4添加量0.027 4%,此条件下蛋白酶比活力预测值为66 354.70 U/g pro,3 次实验验证值为66 966.37 U/g pro。验证值与基础发酵条件下的最大蛋白酶比活力18 206.16 U/g pro相比,提高了2.68 倍。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泥螺和蟹糊的贮藏时间,确保生食的食用安全性,本实验利用常规方法从瓶装泥螺中分离和鉴定出3株细菌,分别是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和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casei);从瓶装蟹糊中分离和鉴定出的4株细菌分别为: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纤细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angustum)。16S rRNA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只有纤细发光杆菌的鉴定结果与MIS鉴定的结果不一致。除卡他莫拉菌、绿色气球菌和乳酪短杆菌外,其余菌都随着温度升高,长势增强。7株细菌中除卡他莫拉菌在低温冷藏(4℃)条件下长势明显增加外,其余菌都在低温冷藏(4℃)条件下长势明显减弱。7株菌都具有胶原蛋白酶和酪蛋白酶活性,藤黄微球菌和纤细发光杆菌不能分解利用淀粉,所有的分离菌株都没有酯酶活性。这些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4~35℃(最适温度35℃),盐度范围为3%~7%(最适盐度3%),pH值范围5....  相似文献   
10.
通过GC-MS测定新陈大米中脂肪酸的含量发现:大米陈化后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64.5%降至43.18%,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21.48%升至27.63%,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比由0.26升至0.61,大米品质变差;电子鼻检测新陈大米的气味发现差异显著。GC-MS检测陈米挥发性成分发现:脂肪酸氧化生成醛酮类物质,醛类由45.76%升至62.31%,产生十九烷、癸烷等刺激性气体,使大米散发不愉悦的“陈米味”。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脂肪酸特征吸收峰1745、1149、1017 cm~(-1)明显降低,CH=CH在930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减弱,不饱和脂肪酸降解,在1 709cm~(-1)处出现羰基化合物的特征峰表明生成醛酮类物质,印证了GC-MS所得结论;DSC分析发现大米陈化后蛋白质强度增大,淀粉结晶解体,致使大米糊化起始温度由58.7℃升至61.4℃,终点温度由63.1℃升至6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