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富水的富硅质岩浆可以爆发形成巨大的火山灰柱,或作为粘性的泡沫状岩浆溢流形成熔岩穹丘。常常能见到爆发和溢流的复杂旋回。尽管这两种喷出机制是各自独立提出来的,但并不知道在什么条件下显示哪一种特定的喷出形式,对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转换也缺乏了解。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提出岩浆沿可渗透性通道上升的模型,我们认为小岩浆房的过剩压、岩浆喷出形式(爆发或溢流)取决于岩浆的流动速率。而且当过剩压大于某一临界值时,只可能发生爆发。自然会出现复杂的喷出序列。例如,如果以中等流速供给某一浅的岩浆系统以岩浆,其喷出形式将会是缓慢的溢流,直至岩浆房过剩压变得很大才转换为爆发。然后,岩浆爆发释放过剩压,又恢复到溢流喷出形式。通过监测岩浆房过剩压随时间的变化(如,通过测量地面变形),可以估计一个被动的溢流火山是否有转变为爆发火山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印度次大陆在与亚洲大陆碰撞后,其相对向北的运动引起了地壳的广泛变形,产生了世界最高山链——喜马拉雅山脉——和最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宽阔造山带的形成表明,与板块构造最初的理论相反,远离板块边界的岩石圈板块经历了广泛的变形。已提出几种模式来解释这种碰撞后变形分布于印度和亚洲板块岩石圈内部的方式。提出另外一种模式认为,亚洲岩石圈地幔俯冲开始于与印度板块碰撞后。地壳变形和增厚的数值计算支持这一模式,并且该模式与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相吻合。此模式认为,岩石圈地幔并不随地壳一起变形,可能意味着大陆碰撞带与洋壳俯冲带比以前认为的更加相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