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1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04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1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频发,采用高效的滑坡监测技术对预防和降低滑坡灾害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ROTDR(Rama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BOTDR(Brilloui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和FBG(Fiber Bragg Grating)这3种光纤感测技术,以及课题组基于这3种技术研发的滑坡体变形场与水分场监测技术。以三峡马家沟I号库岸滑坡为例,介绍了相关的DFOS(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监测方案、传感器布设工艺、光纤的保护方法和部分水分场及变形场监测结果的分析成果。监测结果表明:DFOS技术应用于库岸滑坡变形场和水分场监测可行,可为研究库岸滑坡演化机理及其预警预报提供一个新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航天测控信息数据库实时优化管理策略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和优化测控信息数据库实时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内存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两级实时存储模型,文章详细阐述了两级数据库的存储机制及其生命周期,分析归纳了实时测控信息的特征及存储策略,提出了内存数据库基于“T树”+“哈希”索引相结合的白适应索引算法和两级数据库实时数据同步机制等关键技术,从而提升和优化了数据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今后实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可靠数据保证.  相似文献   
3.
To search suitable scaffolds for periodontal tissue regeneration, different ratios of tricalcium phosphate/chitosan(TCP/chitosan) scaffolds were prepared through a freeze-drying process.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LCs) were incubated on the scaffolds in vitro. Cells were cultured on the scaffolds, detec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HPLCs were analyzed by MTT assay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ALP) activity detection. HPLCs were seeded onto the scaffolds. Then these scaffolds with HPLCs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into athymic mice. The state of periodontal tissue regeneration was detected after 4 weeks. As the ratio of TCP increased, TCP/chitosan scaffolds accelerated HPLCs proliferat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ure chitosan scaffold. HPLCs produced the cementoid tissue in vivo. The periodontal tissue regeneration engineering is able to be applied with TCP/chitosan scaffolds.  相似文献   
4.
公路网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一直是路网规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提出了采用GIS和GPS技术对路网规划数据进行处理的思路.采用GPS快捷、准确的对目标实体进行定位;采用GIS便捷、直观的进行数据校核和纠错,同时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分开存储和双向联合查询.该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大型桥梁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传统工程勘察信息管理手段的不足,给出了基于GIS的大型桥梁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运用组件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组建信息管理平台,阐述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数据流程;详细介绍了钻孔资料的可视化查询、钻孔柱状图绘制、地质剖面图的自动绘制和三维地质图生成等的实现思路与方法,为实现大型桥梁工程勘察信息的科学管理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施斌  吕坤勇  宋成利 《包装工程》2015,36(18):58-61,134
目的分析最原始腹腔镜手术环境下的人与器械的工作关系,对多自由度手术钳可感知界面进行设计。方法前期以人种志为主要设计研究方法,获得腹腔镜手术人、设备、环境的原始资料,继而以医疗设备人机设计规则对手术钳的可感知界面的可用性进行深入设计。结论通过洞察原本状态下的手术现场获得设计切入点,并展开、贯彻到人机可感知界面设计,可获得最贴近实际应用需求的设计结果,而非室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性设计。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固化能有效提高砂土的强度,但同样会导致土体破坏时呈现明显的脆性。为了平衡微生物固化砂土脆性破坏的不利影响,提出纤维加筋与微生物固化相结合的改性方法,即将质量分数为0%,0.05%,0.15%,0.25%和0.30%的聚丙烯纤维与石英砂均匀混合,然后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对土样进行固化,并开展了一系列无侧限抗压试验,同时采用酸洗法测定了各组试样中的碳酸钙含量,进一步分析了试样的微观结构及纤维–土颗粒之间的界面作用特征。结果表明:①在微生物固化砂土中掺入纤维,能极大提高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残余强度,并能显著改善土样破坏时的韧性;②纤维掺量对微生物固化砂土的力学特性有重要影响,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纤维掺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优纤维掺量为0.15%,峰后残余强度与纤维掺量呈单调正相关关系;③纤维加筋使微生物固化砂土的峰后应力–应变曲线呈阶梯式下降模式,局部存在波浪式起伏特征;④纤维加筋能够提高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的沉积效率和产量,与此同时,碳酸钙的胶结作用对纤维加筋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纤维加筋技术与MICP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对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GIS应用于工程勘察信息管理中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对其中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江苏省交通重点工程地质勘察信息管理系统为实例,介绍了系统的功能结构,提出应用多比例尺融合的方法对局部图层信息进行加密,解决了勘察钻孔的分散分布与背景图层信息量过大之间的矛盾,给工程勘察信息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科学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盐酸莫西沙星片的制备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试验考察各因素对盐酸莫西沙星片剂的影响,选择影响较大的制粒用水量(A)、搅拌速度(B)和硬脂酸镁的混合时间(C)3个因素作为星点设计试验的考察因素,以总混颗粒的粒度分布(R1)、总混颗粒的可压性(R2)、休止角(R3)、卡尔指数(R4)、软材的性状(R5)以及素片在5 min时间点的溶出量(R6)作为评价指标,拟合二次多项式方程,选取最优制剂工艺参数并进行验证。结果:最优制剂工艺参数:制粒过程中制粒用水量为32.1%、搅拌速度为402 r/min,硬脂酸镁的混合时间为6.3 min;按照上述工艺参数进行试验,莫西沙星软材球状物的比重为15%,总混颗粒的休止角为36.4°,总混颗粒40~80目截留的占41.75%,素片在5 min时间点的溶出量在83%以上;实测值与预测值偏差低于5%,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可用于盐酸莫西沙星的工...  相似文献   
10.
蒸发是大气–土体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改变土体水分场及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重要因素。提出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土体水分的蒸发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共配置了3组不同厚度和初始含水率的土样,将其置于恒定温湿度条件下干燥,定时称取试样质量变化获得土样的水分蒸发过程,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实时记录土样表面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土样的蒸发速率随干燥时间可分为3个典型阶段,即常速率阶段、减速率阶段和残余阶段。作为响应,土表温度变化也呈现3个典型阶段,即恒定低温阶段、升温阶段和稳定阶段,且与蒸发阶段一一对应。基于蒸发过程中大气–土体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土体蒸发速率与大气–土表温度差之间的线性理论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发现该理论关系不受土样初始厚度和含水率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土体蒸发特性研究是可行的,为快速掌握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蒸发过程及表面水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