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王铭慎的身份,整理者已经在所整理发表的《最近盐场录》(载《盐业史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前按语中加以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历代盐法源流考》,是王铭慎的又一篇遗稿。本稿原稿为线装,纸质黄,长22.1厘米,宽12.5厘米,厚0.7厘米。全文用毛笔竖行书写,讲究章法。字体为行草,字迹圆润,十分清晰。从内容看,作者对历代盐法作了十分详细的考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盐业史的材料,至少是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条十分有价值的线索。本稿的整理主要是对原稿进行了语句标点,繁体字作简化处理,对异体字直接作了改动,极个别的地方可能是原作者书写有误或有漏,整理者则加夹注说明,其余一律仍原,以确保材料的原始性和可靠性。现发表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享有“纸寿千年”之誉的宣纸,是纸中之冠首,为中国安徽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和歙砚)之一,它产于皖南泾县。在我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今天,对宣纸这朵古代劳动人民培育的特种手工艺之花进行研究,无论是从科技史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史的角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谨就小岭宣纸发展史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3.
给"凤阳文化"下定义,要从凤阳文化的特质、凤阳文化和明代的相互关系、凤阳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来考虑,要反映历代劳动人民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反映特定人群和家族世代的特别贡献;凤阳文化按区域可分为小凤阳核心区域和大凤阳外延区域,按历史时期可分为明前、明、清、民、建国以来若干个时期;凤阳文化研究可分类为整体研究、实态研究、人物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思想文化艺术研究等,凤阳文化研究要坚持一个特色,避免两种倾向,突出三个要点,处理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窃取宣纸技艺,仿制宣纸但从未制出真正宣纸 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 泄密的东西正是我们要对外宣传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科学中宏观研究,通常指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叫做宏观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称作宏观方法;反之,如果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叫做微观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称作微观研究方法;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则被称作中观研究方法。一、淮河文化的宏观研究笔者认为淮河文化的宏观研究应包括:关于淮河文化的研究对象(定  相似文献   
6.
7.
曹天生 《治淮》2014,(1):33-34
社会科学中宏观研究,通常指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叫做宏观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称作宏观方法;反之,如果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叫做微观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称作微观研究方法;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则被称作中观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岭是宣纸的发祥地,这是无庸置疑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 首先,在小岭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小岭的先祖们在溪上建棚造纸,开始时是捞一张晒一张,工效很低,而且容易损坏,他们进行了多次试验以改进工艺。总不见成效,人们为此事而烦恼着,忽有一天,有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来到小岭,提出要为纸工们助一臂之力,众人将信将疑地把他带进纸棚,只见他用拐杖在纸槽里的纸浆中划了几个来回,果然,捞出的纸不仅色面好,而且能叠放不沾,晒纸时能很顺利地分开。当人们想起这个古怪的老人时,只见那根划浆液的拐杖尚在,老人早已不知去向。后来,纸工们在老人的启示下,对拐杖与纸浆的作用和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提高抄纸质量的办法。那位老人是谁呢?纸工们附会是纸祖蔡伦显圣前来指点。为感蔡公之德,虔诚的纸工们便在许湾半山腰林荫深处建造一祠,内塑蔡伦像,长年供奉。到了1935年,  相似文献   
9.
《元史·食货志》:太宗庚寅年始行盐法,每盐一引重四百斤,其价一十两。世祖中统二年减银为七两。至元十三年,既取宋而南之盐所入尤广,每引改为中统钞九贯。二十六年增为五十万贯。元贞丙申每引又增为六十五贯,至大己酉至延祐乙卯七年之间,累增为一百五十贯。  相似文献   
10.
提到宣纸,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是纸中之珍品。但“宣纸”名际究竟何来?宣纸到底是什么纸?实际上还值得研究。笔者学陋无识,求教心日,愿提出自己的看法,诚望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