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1篇
轻工业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怒江漆油中高级脂肪酸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怒江漆油 (漆树籽油 )进行皂化得到了漆油的总脂肪酸 ,将总脂肪酸甲酯化得到总脂肪酸甲酯 ,用GC MS联用仪测定了所含高级脂肪酸的成分 ,结果表明云南怒江漆树油中高级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烷二酸。其中 ,棕榈酸的质量分数高达 76.9%。  相似文献   
2.
朱洪友 《化学试剂》1998,20(2):99-100
乙酰丙酮经电解氧化偶联,与水合肼环化,高产率地得到了3,3′,5,5′-四甲基-1,1′-二氢-4,4′-联吡唑,它再分别与甲醛及α-呋喃甲酰氯作用得到了3,3′,5,5′-四甲基-1,1′-二羟甲基-4,4′-联吡唑及3,3′,5,5′-四甲基-1,1′-二(α-呋喃甲酰基)-4,4′-联吡唑。  相似文献   
3.
桂叶油热解产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法分析了在250、300、400、500、600、700、800和900℃下桂叶油的热解产物,并用归一化法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①桂叶油在250℃以下不热解,丁香酚、β-石竹烯和乙酰丁香酚是桂叶油的主要致香成分;②600℃以下桂叶油主要释放出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等52种化合物;③700℃以上桂叶油不释放致香物质,而释放芳烃和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且其种类及相对含量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④桂叶油的热解产物可能主要是丁香酚裂解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Z-15-二十四碳烯酸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蒜头果油皂化制备Z 15 二十四碳烯酸的实验室工艺进行改进 ,即直接酸化后利用丙酮分步结晶 ,工艺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收率达 33%。  相似文献   
5.
二丁基氧化锡的制备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甲苯和少量四氢呋喃作溶剂 ,通过格氏反应由四氯化锡制备了四丁基锡 ,四丁基锡与四氯化锡直接反应冷却后得二丁基二氯化锡粗品 ,随后用二丁基二氯化锡粗品的乙醚溶液直接水解制备二丁基氧化锡高并反应收率均大于 90 %。  相似文献   
6.
赵霞  曹秋娥  朱洪友  杨明惠  李祖碧 《化学试剂》2001,23(5):282-283,276
在 0 .1 mol/L Na2 B4 O7介质中 ,铜 ( )能与新合成的 8-磺酰氨基喹啉衍生物 5 -(3 -氟 -4 -氯苯基偶氮 ) -8-苯基磺酰氨基喹啉 (FCPBSQ)在室温下迅速发生反应 ,生成一配合比为 1∶ 2的有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5 90 nm。研究了此反应的适宜条件 ,并建立了一个测定 Cu( )的光度分析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 ,Cu( )的浓度在 0~ 1 7.0μg/2 5 m 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其摩尔吸光系数为 6.92× 1 0 4 L· mol-1· cm-1。考察了 2 0多种共存离子的影响 ,大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本法已用于面粉及茶叶中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以I2/I-—两酮为间接氧化-还原体系,对三种具有活性亚甲基的化合物(la~3a)进行电解偶联反应,生成具有多官能团的1,4-二羰基化合物(1b~3b)。讨论了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得到反应的最佳偶联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产生艹北醌类化合物和甘露醇的菌寄生菌属真菌(AscomycetesHypocreaceaeHypomyces(Fr.)Tul.sp.)的发酵工艺。方法:不同固体培养基、温度、固体培养基与水质量比、pH值、氮源、光及碳源对艹北醌类化合物和甘露醇含量的影响。结果:筛选出一条好的发酵工艺。结论:艹北醌类化合物含量提高0.05%~0.1%,甘露醇含量提高0.5%。  相似文献   
9.
巨豆三烯酮的合成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烟草香气成分巨豆三烯酮的合成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0.
以KI-NaI为间接电解质,丙酮为溶剂,用间接电氧化的方法将乙酰丙酮(3)、乙酰乙酸乙酯(4)进行偶联反应,高产率地得到偶联产物四羰基化合物(5-6),进而在酸性介质中经Paal-Knorr环化,合成了2,5-二甲基-3,4-二乙酰基呋喃(7)和2,5-二甲基-3,4-二乙氧羰基呋喃(8)。(7)再经NaBH4还原得2,5-二甲基-3,4-二(1-羟基乙基)呋喃(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